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国内渔业>>正文

渤海、黄海、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正式出版
2024-06-03 15:36:04  来源:中国科学报

底栖动物对海底的生物扰动作用在沉积物 – 水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海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包括大多数的海洋动物门类,在已有记录的海洋动物种类中,60%以上是底栖动物。它们大多生活在有氧和有机质丰富的沉积物表层,是组成海洋食物网的重要环节。

近日,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近海常见底栖动物分类鉴定与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的资助下,结合形态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多样性丛书”编制完成。其中,渤海、黄海(上、下册)、东海(上、下册)形态分类图谱正式出版,分别包含了12门151科260种、13门221 科485种、12门229科522种。

海洋底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些底栖动物是重要的水产资源,经济价值高;有些种类又是医药和多种工业原料的宝贵资源;有些种类能促进污染物降解与转化,发挥环境修复作用;还有一些污损生物破坏水下设施,严重危害港务建设、交通航运等。因此,海洋底栖动物在海洋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与保护、保障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但目前对我国海洋底栖动物的研究步伐远跟不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近些年来,从事分类研究的老专家陆续退休或离世,生物分类研究队伍不断萎缩,人才青黄不接,严重影响了海洋底栖动物物种的准确鉴定。另外,缺乏规范的分类体系,无系统的底栖动物形态鉴定图谱和检索表等分类工具书,也造成种类鉴定不准确,甚至混乱。

该丛书专家开展了我国近海常见底栖动物分类体系研究,并采用新鲜样品进行图像等信息的采集。编写得到了项目咨询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志南、浙江大学教授蔡如星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茂的指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参加了书稿审阅。

上一条:中国继续领跑自然指数
下一条:研究揭示近60年黄河、长江、珠江入海水沙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