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黑龙江所“无肌间刺鲫新种质创制”成果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2022-01-18 14:07:05  来源: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1月14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科鱼类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完成的“无肌间刺鲫种质创制”成果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无肌间刺可遗传鲫鱼F2代群体,这也标志着在鲤科鱼类无肌间刺新品种的培育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

验收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研究员、东北农业大学严云勤教授和东北林业大学于洪贤教授组成,桂建芳院士任专家组组长。

鲤科鱼类因肌间刺的存在影响了大众的食用和鱼肉加工。自2009年,研究团队开始对鲤科鱼类肌间刺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解析,通过QTL、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多组学等技术,筛选到肌间刺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1600多个,最终鉴定到1个调控肌间刺发育的关键基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于2019年构建了鲫F0代无肌间刺突变群体,2020年获得F1代无肌间刺鲫突变体,2021年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F2代群体。

验收专家组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开展了现场抽样检测,并听取了匡友谊研究员的总结汇报,经质询讨论,认为该研究建立了无肌间刺鲫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筛选到无肌间刺 F1 代突变体 35 尾,通过 F1 代自交获得 F2 代群体 2500 余尾。对 992 尾 F2 代活体进行 X 射线扫描,筛选到无肌间刺鲫 147 尾(14.82%), 获得了可遗传的 F2 代无肌间刺群体。验收专家组现场随机抽取对照鲫2尾,检测肌间刺数量分别为68和73枚;随机抽取少肌间刺鲫2尾,检测肌间刺数量分别为2和5枚;随机抽取无肌间刺鲫2尾,均未检测到肌间刺。

野生型鲫骨骼X射线和micro-CT扫描

无肌间刺鲫骨骼X射线和micro-CT扫描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出无肌间刺鲫新种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该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863”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以及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

上一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发布2021年科研重大进展
下一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