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南海所应用公民科学方法开展中华鲎保护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4-10-10 09:08:12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华鲎保护科研团队在鲎种群动态监测与保护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n effective way to monitor the population of juvenile horseshoe crabs in the Beibu Gulf of China”为题,发表在《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期刊(助理研究员谢木娇和鲍虞园为共同第一作者,颉晓勇副研究员和林吴颖为共同通讯作者)。

鲎是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始于四亿多年前的奥陶纪,现存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亚洲鲎(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巨鲎Tachypleus gigas和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四个物种,而我国分布中华鲎和圆尾鲎两个物种。中华鲎的血液是制备热源检测鲎试剂的核心生物原料,在全球医药设备、疫苗、血液产品等的热源检测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彰显鲎的经济价值及其对全球公共卫生的突出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华鲎资源经历了急剧衰退,2019年中华鲎被IUCN正式列入濒危(EN)名录,其种群灭绝风险引起全球关注。

公民科学作为保护生物学界一种新的研究模式以及科普宣传形态已进入环境生态学、生物学、教育学等学科主流领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南海所中华鲎保护科研团队通过公民科学方式,在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对中华鲎和圆尾鲎种群进行了长期监测,获得了2014年至2018年间鲎种群基线信息,通过分析资源密度、时空分布特征、个体大小组成、年龄结构以及生长趋势,识别了两种鲎的育幼场所、预测了年龄结构衰退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鲎保护行动中亟需优先保护育幼栖息地的管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公民科学方式在实地调查中能快速地获取大规模的种群数据,切身感受野外研究工作使公民科学参与者对鲎种群的生存现状及面临的威胁因素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向公众科普和宣传关于鲎栖自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方法。该研究创立了公众参与中华鲎保护科学研究的实践途径,解决了如何应用公众力量提高鲎种群的监测效率以及如何动员公民参与种群调查以增强鲎保护意识的问题,充分展示了公民科学方法在鲎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力,为未来鲎保护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实践示范和经验借鉴。

(应用公民科学方法完成北部湾沿岸亚洲鲎种群监测的示意图。A:2014-2018年中国鲎和圆尾鲎种群在北部湾沿岸的空间分布特征;B:2014-2018年中国鲎(左)和圆尾鲎(右)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构;C:2014-2018年中国鲎种群生长的非线性拟合方程;D:2014-2018年圆尾鲎种群生长的非线性拟合方程)

全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48552400464X?via%3Dihub

上一条:黑龙江所“‘鲟龙1号’碱胁迫下肝脏损伤及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下一条:珠江所参加的科研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