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南海所牵头完成的“南海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关键技术与应用”通过成果评价
2020-06-10 08:54:34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6月5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中山大学、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南海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进行评价。评价会邀请唐启升院士、桂建芳院士等7位专家组成评价专家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南海所所长江世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方辉等应邀参加评价会。

评价会上,该成果第一完成人李纯厚研究员向专家组全面介绍了成果基本情况及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情况,并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支持下,该成果制定行业标准4项,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发表论文77篇(SCI论文32篇),应用示范总面积74.45万亩,示范区生物量提高20%以上,技术成果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得到推广应用。评价专家组经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成果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该成果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创新性构建了渔业资源增殖生态区划关键技术。利用嵌套模型和栖息地指数模型建立了大亚湾优势种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技术;运用GAM 模型建立了雷州湾、防城港主要放流种类的适宜性评价技术;运用Ecopath和FARM模型,建立了增殖容量评估技术。二是系统研发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操控关键技术。研发了鱼类运动驯化装备,在最适运动强度下,斜带石斑鱼、黑鲷、紫红笛鲷和花鲈等种类的苗种成活率均达85%以上;结合运动驯化与NCG营养强化,紫红笛鲷和花鲈苗种成活率达87%以上;建立了斜带石斑鱼、黑鲷、斑节对虾、合浦珠母贝等9种经济种类的放流苗种遗传质量检测技术。三是丰富了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价关键技术。构建了黑鲷、黄斑篮子鱼、卵形鲳鯵、斑节对虾、合浦珠母贝等南海经济种类放流个体分子判别方法,率先应用该技术评价了大亚湾黑鲷增殖放流效果;创新研发了鱼类信号标记跟踪监测技术开展放流后行为学观测评价。

上一条:南海所“一种基于深水网箱的远距离传输视频监控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下一条:黑龙江所在“黑龙江流域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分析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