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动态 | 领导讲话及工作汇报 | 光荣册 | 亮点工作 | 贯彻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组织机构>>水科专题>>2006-2016十年工作会议>>亮点工作>>正文
 

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简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2017-03-22 09:17   审核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创建于1953年,迄今已经50余年历史。作为国家级珠江流域渔业综合科研机构,主要承担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渔业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应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珠江水产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对我国渔业科技和渔业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科技成果,在我国渔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都留下了重要的科技印记。50年代“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发明,解决了水产养殖业大量苗种来源的关键技术,为养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该项技术至今还还是水产养殖业的核心技术。60年代发明的“池塘多级轮养技术”,为池塘养鱼高产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第一次产量飞跃;70年代的“草鱼土法免疫技术”以及“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为养鱼高产提供了保障技术;80年代的“万亩连片池塘高产养殖综合技术研究”,集成了当时水产养殖多项新技术,使池塘养殖单产和大面积总产实现接近翻倍的增加,成就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第二次产量飞跃,基本上解决了我国的吃鱼难问题;90年代的“大面积土池养鳗技术研究”,造就了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鳗的辉煌,为水产养殖实现结构性调整作出了贡献。在水产养殖第一要素种质资源方面,我所在50年代末最早引进罗非鱼,70年代引进罗氏沼虾,以及后来引进、驯化、推介的加州鲈鱼、泰国野鲮、麦瑞加拉鲮、淡水白鲳等都形成了年产几万吨的产业规模,罗非鱼目前已演化成近百万吨的超大规模养殖产业,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宗产品。在病害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为养殖业顺利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也造就了本所鱼病学科的显著优势,特别是对水产疫苗研制及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学科国内的前茅地位。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针对当前水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所现有人才和基础条件科研资源,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设置等,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规划,加强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逐步形成了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水产病害及防治、渔业生态与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生实验动物科学、城市渔业科学等7大学科研究领域,其中一些学科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增强了学科优势。与这些学科领域相对应,我所设立了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营养、水产病害与免疫、渔业资源与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生实验动物、观赏鱼、水产质量与标准化等8个研究室,并有政府部门依托挂牌的8个重点实验室或其它机构,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热带亚热带鱼类选育与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农业部水生经济动物病害防治研究中心、广东省水产疫苗及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鱼药临床实验基地、农业部珠江流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珠江口海域渔业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珠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等。此外,挂靠我所的农业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对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工作也有重要支持作用。

近年来改革发展使我所七个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增强了特色和优势。其中水产生物技术学科主要为各创新性研究学科提供技术提升和支撑,其工作渗透到其他有关学科中。养殖学科面临养殖模式和技术的提升转型,正在酝酿积聚之中。目前暂时侧重于呼应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在科技入户和较落后农村区域的养殖技术提升方面开展工作,使珠江三角洲技术优势向“西部”转移辐射。下面重点介绍五个方面的进展。

1.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研究领域

珠江所以前辈科学家钟麟先生“家鱼人工繁殖”重大成果为基础,多年来在品种繁育、引进驯化方面卓有成效,如罗氏沼虾、大口黑鲈(加州鲈鱼)形成了年产数万吨的产业规模,露斯塔野鲮和麦瑞珈拉鲮鱼成为重要的饵料鱼对鳜鱼养殖业起支撑作用,野生广东鲂、倒刺鲃驯化开发成功正在发展成为重要养殖新对象。

在完成国家科技基础性项目、广东省专项项目的基础上,广东省科技厅授牌在我所高要种质工程基地建立了“广东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该库目前收集保存有包括珠江水系重要经济鱼类、重要引进养殖品种等共约30多种活体水产种质资源近20000份,其中以收集保存多种罗非鱼和西江鱼类种质资源为特色,目前保存有罗非鱼种质资源10多个品种、品系。以活体种质资源保有量为指标,本库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活体水产种质资源保存单位,是进行水产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条件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罗非鱼育种研究获得了多个杂交选育系,将逐步推出罗非鱼新育种品种(品系),在我国罗非鱼产业大发展的前景中具有厚实的后发优势。

2005年,有“黄喉拟水龟的引进与驯养”(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3等奖)、我国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及网络建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2等奖(参加单位))、优质奥尼罗非鱼种苗繁育及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试验推广(广东省高要市科技进步奖1等奖)、褐塘鳢的引进及其人工繁养殖研究(948引进计划项目(983097),通过验收、鉴定)等科研成果获奖或通过验收、鉴定,“广东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通过验收,并由省科技厅授牌。发表了《鲮鱼DAF和RAPD的比较研究》(水生生物学报)、《罗氏沼虾18srRNA基因生物素标记探针的制备及应用》(水产学报)等研究论文19篇。

我所设立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室,加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热带亚热带鱼类重点开放实验室,构成本学科的学术技术依托机构。在部、院的建设资金支持下正在建设的高要种质工程基地也正在加紧施工,各个配套工程完成后,作为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基地的硬件将为我所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可形成开放式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基地。挂靠我所的农业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可为本学科提供种质相关技术支持。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拥有包括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5名、中、初级科技人员近多名(动态,下文同)的科研队伍。科研人员中有博士2名、硕士7名,1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高级科研骨干中有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2005年有在学硕士研究生11名。

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和水产生物技术学科形成紧密的学科渗透和协同发展格局,加上不断发展加强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等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强势的人才培养实力,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水产遗传育种研究中心。

2.水产病害及其防治学科与疫苗研究领域

水产病害及其防治研究是我所历史积累和改革创新锻造成的优势学科,与鱼类繁殖、池塘养殖研究同步草创于珠江所创所之初。我所记录最早的论文《广东九江头槽绦虫 (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 Yeh)的生活史、生态及其防治》(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129~185)。见证了该学科的历史渊源。当年一批老专家在南海九江的试验基地研究草鱼螩虫病、鱼鲺病、针虫病等开始,鱼病学科就奠定了长盛不衰的根基。一系列科研成果奠定了该学科在国内水产鱼病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广东九江头槽绦虫、日本鲺、草鱼饼型碘孢虫等的生活史研究,草鱼烂鳃病病原的研究,细菌性鱼病诊断检疫技术研究,主要养殖鱼类细菌性暴发病的研究,加州鲈病害防治的研究,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和草鱼细胞弱毒疫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以至鳜鱼暴发性传染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等成果,一直为水产养殖业保驾护航。

在人们对水产品安全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采用各种化学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质疑。使用水产疫苗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主要概念。多年来,我所积极开展水产动物免疫研究和水产用疫苗的研制,在国内别具特色。其中60年代末发明的草鱼土法疫苗技术沿用至今,而且成为养殖主产区的一门称为'打鱼针'的专业。我所研制的草鱼出血病细胞弱毒疫苗已在华南地区进行区域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了水科院自主开发水产高效疫苗的能力,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全面实施疫苗防治提升了信心。近年来,我所水产动物免疫研究得到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以及省、部等科技计划的资助,一些重要养殖对象的疫苗研究有了飞跃的进展。在海水鱼、鳜鱼等免疫防治技术研究、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免疫评价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多种试验疫苗已经开展田间试验。如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疫苗、抗鳜鱼病毒疫苗、海水鱼类弧菌双价苗、二联苗、三联苗、基因弱毒苗等。

基于我所在水产疫苗领域的工作成效,广东省支持在本所建立了省级“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领先水平的水产动物免疫系统研究技术平台。同时得到农业部支持获得我国第一家水产动物疫苗中试基地(国债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将使之成为我国水产动物疫苗研制开发平台。作为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技术依托机构,还有所水产病害与免疫研究室、农业部水生经济动物病害防治研究中心、所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室、农业部新鱼药临床试验基地等机构。疫苗研制和水产免疫研究已成为水产病害及其防治学科的突出亮点。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6名,中、初级科研人员多名。科研人员中有博士1名、硕士6名,高级科研骨干中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2005年在学研究生10名。

2005年承担有国家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专项项目、广东省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十多项,项目经费620余万元。各项课题取得良好进展,其中“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与应用”(863计划)通过了验收。多种研制的疫苗进行应用试验,包括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疫苗、抗鳜鱼病毒疫苗、海水鱼类弧菌双价苗、二联苗、三联苗、基因弱毒苗等。发表了《斜带石斑鱼3种致病性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水产学报)、《草鱼肠道中香港海鸥型菌的选择性分离与鉴定》(中国水产科学)等研究论文16篇。

3.珠江渔业资源调查与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我所在80年代主持了由广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中国-西安博达软件 邮政编码: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 备案序号:陕ICP备1234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