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动态 | 领导讲话及工作汇报 | 光荣册 | 亮点工作 | 贯彻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组织机构>>水科专题>>2006-2016十年工作会议>>亮点工作>>正文
 

立足长江 抓住机遇 不断增强领域优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2017-03-22 09:17   审核人: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一贯被誉为“淡水渔业的摇篮、水产种质资源的宝库、珍稀水生动物的乐园”,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水利建筑列入流域建设规划,如长江梯级水电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均是世界级的大型工程,势不可挡,使长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为长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机遇。这些已经开发或将要开发的水利水电工程,已经使或将要使长江流域鱼类原始栖息地的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金沙江干流,岷江水系数座大型拦河建筑的兴建,有可能彻底改变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现状。这些情况已引起国务院三峡办、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我所抓住机遇,紧紧围绕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一热点,积极开展长江中上游的资源、环境和濒危水生动物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升科技竞争力。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体会等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顺应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学科方向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建筑建设规划,结合我所特点和优势,经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研究,对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重点学科方向及时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长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与大型水利工程协调发展”、“我国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物种保存”2个新的学科方向。

2.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造就一支领域研究团队

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我所在资源、环境和濒危物种保护领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人、财、物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影响和知名度。同时注重每个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目前我所在该领域已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和中青年为骨干,研究员、副研究员、中级科技人员,博士、硕士和学士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研究团队。在该团队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中级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5人。

3.主动参加各类保护区和大型水电工程的前期论证和规划编制,将工作重心前移

根据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采用梯级开发方案,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规划设计了100多座大型水利工程。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和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每座大型水利工程在开发之前,都要充分论证。为此,所鼓励领域专家们积极参与大型水电工程的前期论证和规划编制,为保护流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呐喊,目前我所专家已参加多个自然保护区和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前期论证和规划编制,如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业资源与环境等。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今后科研项目的争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取得的成效

1.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确立了我所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依托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物种资源,结合国家长江水电建设和沿江经济开发战略,我所在长江中华鲟、白鲟、胭脂鱼、大鲵、鲥鱼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在长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优势。在中华鲟自然繁殖生态研究领域,长江所通过加强与国外科学家的合作,引进和建立了一系列世界先进的鱼类行为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如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建立了适合在长江复杂环境使用的水生生物生物遥测技术(超声波追踪)和江底采卵技术,以及人工放流中华鲟幼鱼的微型线码标志(CWT)技术。利用建立的这些技术,在长江葛洲坝下准确定位了中华鲟产卵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监测了中华鲟各年度产卵的规模和自然繁殖效果,基本查明了中华鲟自然产卵的一些关键生态环境参数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以及葛洲坝下河势调整工程的决策起到关键性的参考作用,同时,在探讨三峡工程对中华鲟物种资源的影响以及加强中华鲟物种保护等热点问题方面,也发挥出重要的价值。这些成果不仅在我国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同类研究中也居于前沿位置。

在渔业水质基准和标准、水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理及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渔业环境、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的监测和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几百篇相关的科技论文,在国内长江流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在由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1999-2000年)发布会上,长江中上游渔业环境监测站整理提供的区域和数据为全国淡水监测站之首,将来会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2.科研项目的档次稳步提高,经费明显增加

2004年起,我所在该领域内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的长期生态学效应”中的2项专题,主持“三峡水库蓄水后江水气体调查及其对中华鲟和四大家鱼影响”等世界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基础性研究专项“我国重要和濒危鱼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物种保存”、社会公益性研究专项“长江鲟鱼类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国务院三峡办“白鲟的抢救与保护(I),经费540万元”、“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费100万元”、“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业资源与环境(I),经费280万元”等一批重大项目,在该领域的项目2006年总经费将达到近1000万元,占全所年经费的60%以上。

3.培养和稳住了一支从事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的人才队伍

通过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不仅培养了一批事业心强、技术过硬、能吃苦耐劳、在我国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环境和中华鲟及其它濒危水生动物研究领域有影响的科研人员,而且还锻炼和激发了青年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凝聚力。同时起到了用项目带人、以项目稳住人的作用。此外通过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的启动实施,与德国、法国、意大利、伊朗等国从事鲟鱼类研究的科学家建立了经常性的合作关系,增加了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我国的中华鲟等鲟鱼类研究工作始终处于世界前沿。

三、存在的问题

1.在该领域项目经费增长幅度较大,但成果和论文产出较慢

近几年来,尽管我所在资源、环境和中华鲟等濒危水生动物保护研究领域承担的课题和项目较多,经费总量较大,但科研产出速度较慢,投入产出极不相称。缺乏有重要影响的大成果和高水平的论文,专利申请量较少。这种状况已影响到今后任务的争取和学科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2.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稳住和引进优秀人才较难

虽然在该领域培养和稳住了一支从事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的人才队伍,但由于我所改革定位为农业事业单位,无改革增量经费,事业费严重不足;因未进入创新体系,科研人员名份受到影响;京外住房补贴得不到解决,造成职工住房困难;因受到名额限制,职称上不去;职工家属就业困难、收入低等问题,也导致了部分人才流失。

四、体会与建议

1.必须要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基础

我所从事长江渔业资源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而且这几十年来从未间断,无论是在多么艰难的年代,都坚持研究,获得了连续多年具有很高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大家坚持不懈的工作基础,要取得今天的优势地位是绝对不可能的。

2.必须拥有高水平、在同行中有影响的领军人物

当今的科技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没有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想争取大项目真是比登天还难。因此必须要特别重视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形成尊重带头人、关心带头人的良好风气,要有激励和稳住带头人的措施和政策。

3.必须有一支稳定的、事业心强的学科研究队伍

从事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和濒危水生动物保护研究,条件大都比较艰苦,野外工作量大,有的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同时由于学科研究特点,决定了从事该领域研究必须要求有一支团队,因此拥有一支稳定的、事业心强的学科研究队伍,是开展该领域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

4.要有较强的合作精神,良好的合作意识

目前大的科研项目,多数是几家单位共同承担,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因此很自然要求我们的科研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务实的合作态度,同国内外同行广泛合作和交流,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科学研究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同步,才能受到同行认可。

5.建议在我所建立“两个研究中心”

鉴于我所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和中华鲟等濒危物种保护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和具有的国内外影响,加上正在兴建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等,为了充分发挥我所在该领域的突出优势,建议在我所建立“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华鲟等濒危水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提升我所在该领域的科技竞争力。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中国-西安博达软件 邮政编码: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 备案序号:陕ICP备1234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