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科学家研究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次盆地预计将严重缺乏清洁水源,或使额外30亿人受到影响。中国南部、欧洲中部、北美和非洲的许多次盆地由于氮污染水平很高,预计会成为水资源短缺的热点地区。作者强调,亟需在未来水管理政策中解决水质量问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气候变化会影响水资源供应,而城镇化和农业令用水需求上升、水污染加重,限制了用水安全。河流盆地有时会细分成名为次盆地的小构造单元,是饮用水的一个主要来源,但同时也是大规模城市和经济活动的发生地。这些活动可能会通过污水管道污染当地水道。河流周围的农业等土地利用也会成为非点源污染源,这些污染会从四面八方同时出现,控制难度更大。
瓦赫宁根大学的Mengru Wang和同事分析了全球河流盆地,发现在考虑水质的情况下,氮污染会极大增加出现缺水的河流盆地系统数量。他们发现,将来的全球氮污染或导致缺水的次盆地数量为现在的三倍。已有2517个次盆地的水源被认为水量和水质缺乏,而2010年只有984个次盆地存在水量缺乏。到2050年,预计将有3061个次盆地面临水量-水质缺乏的风险,影响额外30亿人的水资源。
研究者强调,决策者在对今后水资源的评估中一定要考虑水质。虽然SDG 6的目标包含了清洁饮水,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有关的许多围绕农业的污染控制措施可能对水污染和这些水源保护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