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国际渔业>>正文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淡水生态系统《抢救性恢复方案》”
2020-03-23 15:56:07  来源:

2020年2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全球淡水团队及其他国际组织总计25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抢救性恢复方案——扭转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Emergency Recovery Plan,下称《方案》)综述论文在知名科学期刊《生物科学》(BioScience)上发表,为遏止淡水生物多样性下降提供了重要建议。

该《方案》由WWF国际淡水项目首席科学家戴维·蒂克纳博士(David Tickner)领衔,与全球科学家联合完成,是首个针对保护和修复淡水生态系统的综合性方案。文章分析了淡水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六个主要威胁及其成因,针对每一个威胁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向,以及可参考的成功案例;结合主流国际公约中需要形成的决议和目标,梳理了达成目标需要具备的政治意愿和详细指标。

淡水生态系统,亦即河流、湖泊、内陆湿地等,仅占了地球表面的1%,却养育了全球10%的物种及1/3的脊椎动物,包括约70种适应淡水的哺乳动物,5,700种蜻蜓,250余种龟鳖,17,800种鱼,1,600种螃蟹。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特有种比例也尤其高,全球淡水生态区中已评估的鱼类中,有过半仅在单一区域生存。

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淡水、粮食、生计、防洪、抗旱等丰富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自1970年以来,淡水生态系统已损失近30%,依赖其生存的物种数量锐减约83%。总体而言,淡水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所承载的物种数量高于森林和海洋,但其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却达到了森林和海洋的两到三倍。

戴维·蒂克纳表示: “淡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河流、湖泊和湿地面临及其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超过1/4的淡水物种正濒临灭绝。实施我们的《方案》将有助于遏止这一下降趋势,令衰退的淡水生态系统恢复生机活力。”

《方案》指出,必须抓住2020年全球政策机遇,在各国政府回顾生物多样性公约(CB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性公约(UNFCCC)等政府间协议之际,推动各国出台各类积极政策应对目前的现状,通过有效实施这些政策以扭转淡水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并最终在未来实现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目前迫切需要实施的六个对策包括:1)加速恢复环境流;2)改善水质;3)保护及恢复关键栖息地;4)合理管理淡水物种的捕捞利用和泥沙采掘;5)阻止和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6)维持河湖连通性。

《方案》还提供了全球优秀实践案例和解决方案,包括中国的若干实践:在恢复环境流方面,对于在短期内无法移除的闸坝,需要通过优化调度方案来部分实现。例如,自2011到2019年间,在渔业部门、三峡集团与WWF和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在确保洪水风险可控前提下营造人工洪峰,针对四大家鱼繁殖实施了9次三峡大坝生态调度,抢救性恢复了四大家鱼早期资源。

在改善水质方面,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了多年的退耕还湿、退渔还湿等工作,并在部分曾经与干流阻隔的湖泊中实现了季节性连通。此举通过恢复湿地改善水质,并因此促进渔业资源以及洪泛平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在保护及恢复关键栖息地方面,中国已经开始在流域尺度的保护上进行规划。在国家林草局的指导和参与下,WWF协调诸多国内外专家,针对长江流域未来保护目标进行系统性规划。规划不仅考虑生物多样性等情况,更从连通性、开发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此外,中国已经出台了河长制、长江禁捕等重要政策,也在治理入侵物种等实践上有重要的成功经验。WWF未来会利用其国际网络,将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推广,在更多国家实现淡水生态系统的抢救性恢复。

“2020年将有多个与自然和环境相关的全球会议,因此全球政府部门有诸多机会来评估现状及回顾政策”,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这份《方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大保护中,强调把生态修复放在压倒性位置的战略方向,提供了短期内可操作的行动方向,对我们修复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WWF作为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环保组织之一,也在思考并探索‘自然与人和谐新共识’ (New Deal for Nature and People),希望能在昆明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向世界展示,并推动各界共同实现。”


上一条:墨西哥决定关闭部分虾捕捞作业
下一条:韩国修订《食品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