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白鹭翩跹,海岸风光如诗如画;巨轮穿梭,“链”通四海,港口贸易繁荣兴盛;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海洋经济活力迸发。
在福建省厦门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2020年以来,厦门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占全市 GDP的30%左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成效良好,海洋国际合作成果丰硕,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洋强市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聚焦海洋新兴产业,构建特色增长极
近年来,厦门市锚定示范区建设和海洋强市任务部署,着力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大力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布局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值逐年攀升。2024年,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近四成。
其中,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作为厦门市涉海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区域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在国内领先。全市生产企业近50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涵盖海洋药物和生物材料、海洋保健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育种和生物制品等多个领域,从中诞生了福建省首个取得批文的海洋药物——蓝湾硫酸氨基葡萄糖,金达威、汇盛多家企业走向国际,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规模扩增,海洋船舶工业整体向好,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立体观测、船舶通信导航电子设备领域不断创新,多个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目前,厦门市已拥有双瑞船舶涂料、吉龙德、斯坦道等1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船七二五所海洋材料环境试验公共服务平台、鹭江创新实验室、福建省海洋高端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海洋装备与新材料创新平台持续发力,推动海洋装备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渔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在以福建省为主培育出的13个国审水产新品种中,有12个由厦门市涉海院所、企业牵头研发,水产种业研发优势显著。
为更高效地配置海洋创新资源,形成涉海产业集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立。园区重点聚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助力“投招联动”。
目前,厦门市已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示范区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打造海洋科创高地,打破成果转化瓶颈
1月15日,厦门市翔安区南部海岸人声鼎沸,全市海工装备行业人才齐聚于此,共同见证集美大学海工高端装备技术转移转化研究院入驻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至此,加上已开工建设的海洋三所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研究发展中心、拟入驻的鹭江创新实验室,厦门海洋高新区高能级创新平台规模初现。
为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厦门市构建了“政产学研金”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的高效衔接,科研机构研发出的创新成果通过中试平台、合作企业进行中试与量产,大大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
政策支持引导,成果转化加速。《厦门市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出台,围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夯实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拓展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强化海洋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20条举措。设立海洋专项资金,已累计拨付项目补助资金4.7亿元,支持实施海洋产业、科技攻关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项目174项,累计实现成果转化超100项。
产学研一体化,打造共享平台。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目前已吸纳164家成员单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互补等方面挖掘潜力;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全市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23个平台,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服务科研项目1300余项,提供科研服务超10万次;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作为串联“政产学研金”的枢纽,为海洋创新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的孵化平台和海洋领域公共实验环境、政务代理服务和创业咨询服务,累计入驻企业、团队89家,孵化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中国民营科技企业500强1家。
厦门市还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厦台渔业合作项目、大院大所实验室的孵化项目以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企业等,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融合,服务海洋类科技创新产业可持续发展。
政策层面支持辅导,科研院所激发科研活力,企业发挥洞察市场独特优势,海洋科技引领力已转化成产业增长力和对经济的贡献力,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连续多年高于全市 GDP增速。
开展海洋国际合作,释放区域优势潜能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厦门市积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拥有众多对外贸易往来和国际合作项目,61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畅达全球,海丝中央法务区以高水平涉外法治保障对外开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推出超百个金砖示范项目。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多年来全方位的开放交流,厦门市在海洋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打造海洋国际合作名片。厦门国际海洋周已成功举办19届,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参加,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合作平台和对话机制。厦门国际海洋周形成的品牌效应,在提升厦门海洋国际知名度、促进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产业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厦门市开展海洋国际合作的重要名片。
加强东亚海区域交流合作。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秘书处自2006年起永久落户厦门。截至目前,PNLG拥有正式成员55个、协作成员5个,覆盖东亚海区域10个国家。2019年 PNLG年会上,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授予厦门市人民政府“PEMSEA领导力”奖。
助力发展中国家海洋领域能力建设。位于厦门的福建海洋研究所国际交流培训中心承办中国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开展海洋领域管理研讨与研修、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承担中国对外援助培训项目161期,参训学员逾4800人次,通过援外培训,助力受援国家海洋能力建设,促进国家间海洋各领域交流互鉴。
海洋合作领域从海岸带生态保护延伸到灾害联合预警,从传统渔业管理升级到海洋高新技术,密切的海洋国际合作,为厦门市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同时推动了中国与东亚地区、太平洋岛国、发展中国家政府、科技界、国际组织及海洋相关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
2022年,由厦门大学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被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大科学计划;2023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中国自然资源部联合多国及国际组织共同发布“蓝色市民倡议”,呼吁共同应对全球海洋面临的挑战;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厦门将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实践经验同国际嘉宾分享。
厦门市以其独特的海洋情怀和国际视野,编织出一幅幅合作共赢的锦绣画卷。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续写“厦门实践”新篇
诗情画意的环岛路,帆船点点的五缘湾,红树摇曳的下潭尾,厦门的海风姿绰约。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厦门市探索海岸带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多部门合作,成立海洋专家组,将管理与科研紧密结合,将国际理念与厦门实际紧密结合,建立了“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技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
近年来,厦门市近岸海域水质逐年改善。水质优良比例多次刷新历史最高水平,同安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下潭尾红树林入选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全国典型案例,厦门市人民政府获得由 PEMSEA颁发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奖”。
在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厦门市保持了较稳定的海域生物多样性,竹节虾随着历年放流呈增长态势,厦门湾出现了野生大黄鱼、黄鳍鲷种群,以及一定数量的长毛对虾野生苗,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也活跃在厦门海域。
对于碧海蓝天坚持不懈的追求,带来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齐头并进;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互惠共赢。
放眼厦门的海边,海洋三所海滩动力地貌与海滩养护研究团队的沙滩修复成果显现,该团队经过十多年实践构建了海滩修复养护技术体系;在厦门市杏林污水处理厂,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工作人员正努力结合污水处理工艺,验证尾水碱化排海增汇的新思路。
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的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海洋碳汇累计交易量达21万吨,已占到全国蓝碳市场的80%;在厦门,涉海企业还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引入海洋立体监测与智能管理,涌现出斯坦道、彼格科技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高新企业。
厦门市坚持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并行,目前已出台《厦门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多部涉海法规规章。2024年3月实施的《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明确,厦门将进一步推进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实现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
美丽的海洋、优美的岸线、繁忙的港口,既是厦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生动注脚,也见证着厦门大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持续促进人海和谐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