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生植被是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要素,也是湖泊从“浊水态”到“清水态”修复过程中的核心修复目标之一。而科学地理解大型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退化的历史演化进程、规律和模式是确立水生植被修复目标及路径的重要前提,可为湖泊生态恢复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对我国东部平原湖泊历史时期大型水生植被的“多”与“少”仍存争议。相关研究局限于野外调查记录或遥感影像记录(<50年),缺乏长期变化数据,制约了对水生植被演化过程的系统认识;现有研究多以单个湖泊为主,缺乏区域层面上水生植被演化的综合对比分析,尤其是对其长期变化规律和模式的探讨较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室张科研究团队分析湖泊沉积钻孔数据,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获取了18个湖泊及1个湖群过去百年来水生植被的演化研究资料,并整合剖析了其中14个浅水湖泊的水生植被历史演化过程的定量数据(图1),在东部地区浅水湖泊水生植被长期演化过程方面取得了新认识:过去百年来该区域湖泊沉水植被呈现“少-多-少”的演化模式,该模式与传统认识中沉水植被由“多”到“少”的变化存在差异(图2)。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比分析了产生两种认识的原因和机制。
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东部地区湖泊水生植被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认识,并对科学确立湖泊水生植被修复路径,尤其是确立水生植被的历史本底与参考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
图1.典型浅水湖泊沉水植被过去百年来变化趋势
图2.东部地区浅水湖泊过去百年来沉水植被演化过程的传统认识以及可能的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