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在线发表了中国海洋大学蔡文炬教授、吴立新院士等人合著的题为《全球气温1.5℃增暖稳定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持续增加》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认为,虽然全球气温已经稳定,但赤道太平洋的温跃层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异常加深状态,致使赤道东太平洋的增暖大于赤道外区域,造成海温经向梯度渐弱,这恰恰是导致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多发的主要原理之一。
去年4月,全球17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了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范围之内,理想目标是控制在1.5℃之内。有研究指出,全球增暖控制在1.5℃可以使2℃情境下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减小50%,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极区冰架融化的速度。
但是,中国海洋大学的蔡文炬团队研究发现,即使全球增暖控制在1.5℃之内,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频率仍会持续增加,人类社会依然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全球气温1.5℃增暖稳定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仍会持续增加至少40%。即使在2050年以后的100年里,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频率依然呈显著上升趋势。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极端厄尔尼诺事件以西太平洋暖池和大气对流活动中心的向东极大扩展为主要特征,并伴随在冷而干的赤道东太平洋上空降雨量急剧增大的现象,不仅对全球天气形态具有严重破坏性,还对全球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洪涝灾害以及其他极端天气事件具有深刻影响。
据悉,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蔡文炬教授,吴立新院士,林霄沛、陈朝晖教授,甘波澜副教授等共同完成。自2014年以来,该团队已在《自然》等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全球变暖对极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极端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重大国际显示度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