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市联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协办的中国-东盟水产养殖与渔业资源技术培训会议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汇聚了近百位海内外行业人士参与。
本次会议是珠江所主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中国-东盟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内容之一。会议旨在共同搭建中国-东盟渔业科技合作新平台,通过水产养殖与渔业资源保护等技术和实践应用培训,解决东盟国家渔业资源评价与增殖、生态安全等渔业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实现东盟国家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提升,资源与生态恢复、产业升级,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珠江所中国-东盟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执行秘书于凌云,以及李捷所聘研究员、帅方敏副研究员受邀出席本次会议并分别作了《中国-东盟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罗氏沼虾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技术》、《低水头水坝鱼道构建技术与应用》、《洄游鱼类重要栖息地调查关键技术培训》等有关水产养殖与渔业资源养护方面的精彩报告。
在罗氏沼虾绿色生态养殖方面,于凌云副研究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茜”,这是珠三角一代代养虾人流传甚广的养虾秘诀。经过多年摸索和调查实践,发现在池塘中种植茜草是一种不错的绿色生态养殖方式,茜草可以形成罗氏沼虾立体养殖空间,净化水质,提供溶氧。夏造虾清明前后种草,冬造虾中秋前后种草,水位不宜超过40厘米,茜草长出后,逐渐加高水位,加上合理的投喂、增氧和做好水质等日常管理就能做到健康养殖。
针对水坝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的问题,李捷研究员提出鱼道是有效缓解水坝阻隔的方法之一,从鱼道发展历史、鱼道类型、鱼道本体结构关键工艺、运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以广东省连江西牛鱼道为例介绍了低水头水坝鱼道构建技术,对东南亚低水头水坝重新加建鱼道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与示范意义。针对降海洄游鱼类重要栖息地调查技术方面,帅方敏副研究员以鳗鲡为例,分别介绍了传统调查方法、水声学调查方法、耳石微化学调查方法以及标志放流和无线追踪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