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印发《关于表彰2018-2019年度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决定》,对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支撑现代渔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12名中青年拔尖人才予以表彰奖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徐后国、王娜榜上有名,荣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并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天邦人才和谐成长奖励基金奖金。
徐后国,特聘研究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及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西北渔业科学中心作短期访问学者。现任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具体方向为鱼类脂肪酸营养生理及脂质代谢调控。先后主持国家博后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以具有不同脂肪存储类型的海水养殖鱼类如红鳍东方鲀、鲆鲽鱼类和花鲈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脂肪酸营养需求和代谢调控,在揭示红鳍东方鲀独特的脂肪代谢特点和阐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调控鲆鲽鱼类性类固醇激素合成方面建立了鲜明的研究特色。迄今为止,在该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1篇ESI热点论文,1篇SCI杂志封面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现为《Reviews in Aquaculture》《Aquaculture》《Food Chemistry》《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等20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王娜,研究员,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现任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山东省“水产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岗位泰山学者团队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为鱼类细胞培养应用及性别、生长等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基金项目,国家863子课题、十三五蓝色粮仓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已建立多个海水鱼类细胞系并共享应用,保持鱼类细胞培养领先地位;发现牙鲆白化与黑色素代谢、甲状腺激素等相关,为防治白化提供重要依据;揭示半滑舌鳎性别大小异形与类固醇合成等相关,形成性别与生长关联机制研究特色。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已在《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Functional and Integrative Genomi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文章13篇,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参编专著2部。
希望全所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获得表彰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学习,进一步弘扬学风正派、勇于创新、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坚持产业导向,大力开展渔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加快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