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京召开了“全链条支撑盐碱地综合利用暨宁夏贺兰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研讨会”。院长崔国辉,副院长韩刚、王玉梅,院属单位分管领导和有关专家,院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副院长王玉梅主持会议。
会上,院成果转化处和东海所就“我国盐碱地水产养殖产业现状及下一步设想”和“院全链条支撑宁夏贺兰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作了汇报。与会专家就盐碱地水产养殖现状与问题和实施方案进行了交流,针对盐碱地下一步工作推进和支撑贺兰县渔业发展的举措展开了热烈讨论。
崔国辉充分肯定我院在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以及支撑宁夏渔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在讲话中强调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科技支撑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和贺兰县渔业示范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加强盐碱渔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渔农互补,以渔促粮,以渔稳粮。要充分认识到盐碱地和盐碱水域是农、渔业拓空间的重要载体,是改善水土生态环境、推进渔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蛋白供应的重要手段。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统筹谋划工作布局,把拓展养殖空间同拓展耕地空间结合起来,把盐碱地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盐碱水域利用要与种植实现互补,促进盐碱水土一体化利用,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崔国辉对今后工作重点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做好行业管理系统支撑,全面摸清盐碱水土资源家底,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做好产业链技术集成研发,集合全院相关学科团队,开展盐碱渔业全产业链协同攻关,创制耐盐碱新种质,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渔业解决方案;三是做好示范点打造和模式引领,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全链条推进贺兰县渔业发展,以点带面,提升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盐碱水利用效率,提高盐碱渔业经济效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院一盘棋,加强大跨度协作,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全世界盐碱地面积大约143亿亩,我国就占了十分之一。如何利用这些土地资源也是世界性难题。我院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展盐碱水养殖相关研究,从探索盐碱水养殖的可行性,到筛选适养品种、开展苗种驯养、研发水质改良技术等,再到盐碱水土一体化生态改良渔农结合模式构建,基本形成了一套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的理论体系;从东海所发端起源,到现在多个所协同推进,我院已经形成了多单位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良好局面,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力量不断提升。目前,在华北、西北、东北以及华东地区已示范推广240余万亩,有近40个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提供了水科院解决方案。院属8个所在贺兰开展科技支撑工作,为贺兰县编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推动标准化池塘改造、工厂化车间建设,开展大口黑鲈反季节育苗、稻蟹综合种养,建设科研基地聚焦于盐碱水养殖,推广鱼菜共生蔬菜大棚,推进“三池两坝”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推广,为支撑贺兰西北渔业第一县,贡献了水科院力量。此次会议的召开,是我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落实。全院科技人员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大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研发力度,加强对贺兰渔业全链条科技支撑,为渔业拓空间和渔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