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媒体报道】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首席科学家陈松林: 践行大食物观 向海洋要粮食

2023-04-18 11:41:43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4月17日电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广东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背后有哪些背景? 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对于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有何深刻意义?海水养殖业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记者日前就这些热点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陈松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陈松林

1. 总书记此次去广东省考察专程考察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作为参与项目的科学家您得知消息后是什么心情?

心情万分激动。种苗被誉为水产业的“芯片”。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种业已进入发展新阶段,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增强,“良种养殖、绿色发展”的观念正深入人心。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主要开展南美白对虾、军曹鱼、石斑鱼等水产动物的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养殖模式、生物饵料开发与营养与饲料研究等研究工作,输出品种和技术,助力湛江建设为全国水产种业硅谷,助推我国水产育种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2. 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对于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首次地方考察,总书记关心渔业种子的背后,是对中国14亿多人食物供给安全、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持续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我们团队培育的“鳎优1号”新品种具有抗病力强、生长快和养殖存活率高等优点,与未经选育的半滑舌鳎相比,抗哈维氏弧菌感染能力提高30.9%,18月龄鱼的体重平均提高17.7%,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15.7%;此外,“鳎优1号”新品种苗种的生理雌鱼比例高达40%左右。“鳎优1号”新品种的问世为半滑舌鳎养殖业提供了一个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填补了半滑舌鳎养殖业缺乏新品种的空白,对于解决半滑舌鳎养殖业中存在的病害问题和雄鱼比例过高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半滑舌鳎种业发展、加快鱼类抗病育种进程、培育抗病高产优质的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3. 您如何看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这次考察总书记提出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您如何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饭”已不再局限于消费粮食,对于“吃好”的追求日益得到重视,这一追求多体现在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食物的丰富性以及营养的均衡,这就是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可耕"面积大约是陆地的15倍,海洋比陆地存在更多食物增长的新空间。打造“蓝色粮仓”,需要在海洋生态修复、野生种质资源养护、种苗培育、水产养殖、水产加工等环节共同发力,汇聚科技创新动力,推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

4. 您如何看种业自立自强对于中国实现食物安全意义?

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种为粮先。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本。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因此,种业自立自强对于中国实现食物安全意义重大。

5. 总书记这次考察时提出要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您认为海水养殖业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

向海洋要粮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居于全球首位,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海水养殖必然由传统粗放式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特别是目前迅猛发展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远海养殖等新型生产模式,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我相信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与技术创新,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加持下,海水养殖必将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拓展更深更远的养殖新空间,打造蓝色粮仓和优质蛋白生产新基地。

上一条:2023年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在线召开
下一条:我院李应仁研究员接受央视采访谈黄河流域禁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