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渔科这十年|加强科技支撑,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
2022-09-19 17:01:46  来源:院成果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指示精神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以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与水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以产研合作为重点,科技支撑形态不断拓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院地院企合作的科技支撑形式得到推进,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突出整体和长期支撑,进一步促进物化成果在地方及企业转化。与青岛国信集团合作共建深蓝渔业产业研究院,集合优势团队,对养殖工船设计、深远海养殖品种开发、疾病防控、捕捞、加工等全面支撑,共同设计和制造的十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投入运营,进一步拓展了养殖空间。与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文昌市人民政府共建海南(文昌)创新研究中心,选取主导品种,加强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切实支撑海南工厂化养殖业发展,推动行业提档升级,促进渔民致富。据统计,近十年来,与全国范围内27个省份有关单位签订框架协议700余项,合作共建研究机构、产业研究院、示范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100多个,全院科技支撑影响力不断提升。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二、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重点,科技支撑主导内容不断丰富

选育和示范推广了一批水产新品种。福瑞鲤2号、大口黑鲈“优鲈3号”、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等36个我院自主培育的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占十八大以来全国水产新品种总数(150个)的四分之一。其中,长丰鲢、福瑞鲤等大宗品种良种覆盖率分别超过90%、60%;中国对虾“黄海5号”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3.5万亩,在河北、辽宁等主产区市场占有率70%以上;牙鲆“北鲆2号”累计推广至全国成鱼1亿尾,推广养殖面积3万余亩;罗非鱼“中威1号”、青虾“太湖2号”等新品种在主养区域也占据重要份额。新品种有效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增产贡献率,在水产养殖面积较“十二五”减少17%的情形上,“十三五”水产养殖产量增加2%,种业对于水产品稳产保供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产新品种证书

围绕核心品种强化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示范。遴选了中国对虾、大口黑鲈和青虾等作为重点示范品种,编制了转化推广技术集成与示范实施方案,系统化组装健康养殖、水产品加工、病害防治、饲料营养、设施装备、质量安全等全产业链整套成熟技术成果。中国对虾3个新品种在辽宁至江苏等沿海地区建立良种推广基地6个,养殖面积20余万亩,主养区良种覆盖率达80%。开发了适合大口黑鲈养殖的“优鲈套餐”技术,实现了养殖产量高,养殖全程不换水和病害发生风险大幅降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多赢。示范新品种青虾“太湖2号”及青虾“三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在江浙和安徽等地建立了8个集成示范点,面积12万亩,每亩商品虾产量提高30%左右,商品虾平均规格提高50%左右,主养模式下亩效益提高1500元以上。

内陆盐碱地渔农综合示范(甘肃景泰)

集成示范一批先进养殖技术。统筹养殖与环境保护,创新池塘的高效综合利用、养殖水的循环利用以及尾水的达标排放技术,研发浅海养殖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提升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技术,促进健康养殖。建立了池塘尾水减排实用化技术体系,提高了养殖产品质量,减轻了养殖环境压力,塑造了全国水产环境修复、养殖尾水治理的模板。集成以“控肥减药、精准管控”为核心的稻渔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建了稻-鱼、稻-虾、稻-蟹等渔农生态循环养殖、“以渔改碱”立体养殖等新模式,推动了宜渔水域合理利用。创建了虾蟹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和对虾工厂化养殖等绿色养殖模式,奠定了我国在虾蟹养殖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以桑沟湾为代表的近海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成为世界海水养殖的典范。

稻渔丰收景象(云南红河、宁蒗)

创制应用了一批新装备。十年来,我院水产养殖在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等领域取得重大进步,养殖装备研发也不断推进。在陆基水产养殖方面集成了高效调控设施设备与信息化控制等技术,研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质检测与自动报警装备、饵料的自动化投喂装备、疾病的远程诊断装备、太阳能池底改良装备以及养殖水体多相耦合生物膜净化机制与系列高效生物滤器等,建立了精准高效水产养殖模式,提高了陆基水产养殖的设施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我院积极拓展我国深远海渔业新空间,研发了渔用海洋卫星浮标、连续捕捞拖网系统、远海大型牧场式围栏养殖设施、HDPE型深水网箱、半潜桁架结构智能渔场以及远程自动投饵机等设备,助力提高我国渔业捕捞设备国产化水平,推动深远海大型围栏、抗风浪网箱等深远海水产养殖设施的发展。

养殖工船起鱼、投饲、水处理系统和智能养殖管理系统

半潜桁架结构大型智能养殖网箱

研制一批新产品。研制了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为渔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草鱼出血病活疫苗、功能饵料及添加剂、蛋白寡聚肽、对虾病毒检测试剂盒、海洋糖蛋白及海洋多肽等。创建了以细胞系为载体的高通量筛选药物实验模型,筛选出抗WSSV、NNV、AHPND、盾纤毛虫、小瓜虫药物专用配方30余种,突破了对虾“白斑综合征”和“急性肝胰脏坏死病”、鱼类“小瓜虫病”和“盾纤毛虫病”和海参“腐皮综合征”等顽症。

三、以示范点建设为重点,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我院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实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方案(2019—2022年)》。在广西、云南、甘肃等省(区)示范稻渔综合种养和盐碱渔业综合开发,实现了稻田保护利用和盐碱地变废为宝,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养殖模式样板;在山东、海南、广东等省集成示范海参、海马、海鲈等特色养殖技术,振兴地方特色产业;支撑的江苏省琵琶墩村等3个示范点入选部100个示范村镇,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十大样板;支撑湖北仙桃黄鳝供种能力稳步提升,助力湖北省打造黄鳝千亿产业,并且协助当地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各所(站)积极走出去,推广新苗种,示范新模式,带动养殖户致富,与河北易县、广西梧州、新疆和西藏等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和单位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确定点对点工作内容,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落细。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全院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3000余场次,技术指导3000余次,派出科技人员4000余人次,培训农渔民35余万人,发放技术资料近10万份,赠送鱼苗、鱼卵等8.2亿单位。

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网箱生态养殖

四、以资源环境调查监测为重点,行业支撑有力有效

全院在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疫病监测与检疫、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渔业发展战略等领域,积极发挥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的作用,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服务。开展了长江、黄河、西藏、东北和西北等地区重点水域渔业资源环境调查,厘清本底状况,相关调查结果填补了我国渔业资源环境的长期底数空白。加大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渔业生境修复重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生态友好型捕捞等技术研发,创建了现代海洋牧场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平台,切实支撑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保护的发展。广泛参与渔业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体系的建设,积极为渔业渔政执法提供技术保障。

西藏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监测

下一步,将按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十四五”产业支撑发展规划》等的要求,围绕产业强创新,围绕成果壮产业,建立产业支撑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针对性,提供全链条系统化技术供给,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条:南海所等成功构建沉积物中重金属和杀虫剂对水生生物区系联合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下一条:黄海所主导制定2项ISO国际标准立项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