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项目下设6个课题在北京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组织的任务验收。
![](/__local/1/63/4F/28AA70715B21E792C9E59006831_EFEFCDB3_3FEB7.jpg)
“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项目于2013年立项,项目针对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重点研究远洋捕捞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国产化助渔设备与捕捞装备,掌握远洋与极地渔业捕捞对象资源变动规律,发展远洋渔业信息数字化技术,提高渔业精准捕捞与助渔技术水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分别牵头主持了“远洋渔业信息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南海海外捕捞技术与新资源开发”、“远洋节能降耗新材料及捕捞装备关键技术研究”4个课题,东海水产研究所同时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与中国水产有限公司联合主持了课题“过洋性渔业捕捞技术与新资源开发”。
其中,“远洋渔业信息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课题通过5年的联合攻关,研发了远洋渔场渔情分析预报及管理决策业务化应用系统等,可为我国8个主要远洋渔场提供海温、叶绿素、海流及渔场预报等渔情信息产品,实现了海洋渔业的“互联网+”应用,同时解决了多源主被动遥感大洋渔场海面温度信息融合技术;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在多源环境分析融合与渔情分析处理自主软件开发上有重要突破。
![](/__local/0/1A/3B/48B4006C9F4597DA0FF6059CE11_7C9E9199_73077.png)
“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课题研究了南极磷虾渔场资源时空分布、基础生物学和种群多样性状况、声学映像特征等,掌握了重点海域南极磷虾资源分布现状、集群行为特征及中心渔场分布,自主设计了2顶适合我国渔船实际的高性能南极磷虾专用拖网及与网具相匹配的2套新型水平扩张装置,研发了适于南极磷虾集群垂直移动的捕捞技术,创建了基于南极磷虾品质控制的冷链关键技术与工艺;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成果为我国南极磷虾资源商业化开发利用提供了系列自主产权的关键技术支撑,显示度大。
![](/__local/A/12/6A/E92A5D18ED2C27F4FA158DBFFFE_52E0FD7D_5216B.jpg)
“过洋性渔业捕捞技术与新资源开发”课题针对过洋性渔业存在的传统渔场缩小、资源开发量不明、渔具技术发展滞后等问题,开展了过洋性渔业资源变动机制、渔具优化与开发等研究,确定了可供过洋性渔业开发的新品种3个,构建了过洋性渔业渔具数据库,研发出过洋性底层拖网、200m以下深水作业虾拖网与网板、双支架拖网、变水层疏目拖网与网板、围网等渔具,成功在西非塞内加尔、刚果(布)、几内亚比绍及东非莫桑比克等过洋性渔业作业海域推广应用;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开发的过洋性新资源和深水拖网成效显著,为我国过洋性新资源开发做出了示范。
![](/__local/E/93/63/940D2B9DB489AC299F3EC7BC4E6_92DA399C_1C8CD.jpg)
上述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增强我国远洋渔业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远洋与极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维护和争取我国的海洋权益,实现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__local/A/71/74/8B0F997267FA81D9C9454B71CDC_523D1959_5F2B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