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我院开展牙鲆增殖放流评估研究
2009-07-24 00:00:00  来源:

7月22日,随着第3批配戴着标志牌的牙鲆苗种被放入大海,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同北戴河中心实验站向渤海秦皇岛海域共投放了100多万尾牙鲆苗种。副院长刘晴和农业部渔业局资环处处长吴晓春等领导参加了本次放流活动。

与以往增殖放流不同的是,科研人员对100万尾牙鲆苗种全部进行了分子标记,对其中规格为8-10cm的苗种进行了标志牌标记。这样做的目的是,看鱼儿能游多远,多少鱼儿能回家,看看这些鱼儿和其他鱼儿相处得怎么样。

近年来,农业部积极倡导,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广大群众热情参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从实际效果看,大规模、大范围的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方面,沿海渔民的捕捞产量显著增加,收入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近海海域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补偿的效果开始显现。随着放流活动的深入开展,增殖放流不同品种的确切效果和投入产出比,人工放流品种的生活习性是否与野生种有差异,放流品种对同生态位生物的影响等问题迫切需要科研人员的回答。

受农业部渔业局的委托,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和下营增殖实验站等单位开展了牙鲆和梭子蟹等品种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研究工作。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组织相关专家、河北省渔政处、地方人大和渔民代表,对放流数量、规格、苗种质量及整个放流过程予以了监督。

5月份,科研人员已经对放流海域的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基础数据进行了生态本底调查。据悉,放流活动结束后,科研人员将采取水下跟踪观测、回捕等手段,搜集回家鱼儿的信息,用标志牌鉴别和遗传分析等手段确定回家鱼儿的身份,并等牙鲆在自然海域长成商品规格,结合社会调查渔获等方式,了解整体资源增殖情况。通过科研人员的相关工作,将摸清牙鲆增殖放流的确切效果,进一步探讨人工放流牙鲆的生活习性和对野生种群的影响,制定并完善牙鲆增殖放流的技术规范,为客观评估牙鲆放流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为全国广泛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持。


上一条:张桃林副部长到黑龙江所视察
下一条:张桃林副部长到黑龙江所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