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南海所组织召开了第二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结题验收会,验收会由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学委会主任委员贾晓平所长主持。
本次验收共有33个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通过验收,标志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对于加强南海所优秀人才的培养,拓展学科发展领域,培育重大科技成果,支撑产业进步,提高科研持续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验收项目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支撑水产健康养殖、优良品种选育、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渔业装备自动化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其中主要重大进展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对虾养殖池塘水环境浮游藻相平衡控制技术实际应用效果明显。针对当前制约我国对虾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问题,以养殖环境优化为切入点,从对虾养殖池塘浮游微藻藻相调控出发,通过对虾池关键环境因子的系统分析,筛选和构建有益藻相,建立了对虾养殖池塘水环境浮游藻相平衡控制技术系统技术,形成了相关技术产品,强化了本技术的实用性。
二是基本阐明了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人类活动对海湾生态系统系统影响日益加剧的严峻现实,选择大亚湾为试验海湾,系统研究了人类活动下海湾水环境质量、沉积环境质量、基础生产力、生物资源变化状况及演变规律,采用不同评价模型评估了海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提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对策。
三是获得了快速生长合浦珠母贝新品系。为解决目前良种缺乏和病害频发等制约合浦珠母贝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以生长速度和壳色为目标性状,开展了合浦珠母贝的遗传育种研究,首次获得了1个快速生长马氏珠母贝新品系,生长速度提高了27.4%;首次获得了4种不同壳色马氏珠母贝新品系;首次对马氏珠母贝cDNA文库进行了大规模测序,鉴定出一批免疫相关基因,为进一步阐明合浦珠母贝分子免疫机制和进行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四是基本摸清了人工鱼礁对浅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效应。项目以大亚湾海域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为试点,开展人工鱼礁对浅海生态系统结构及生态功能影响研究,填补了多项人工鱼礁研究领域的空白。建立了人工鱼礁生态效应研究技术体系;摸清了人工鱼礁海域的水交换变动机制;摸清了波流与礁体、礁区海床的相互作用;定量研究了礁区流态变化和环境变化及环境改良效应、礁区环境生物的变化和人工鱼礁提高饵料生物生产力的程度和机制、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的效应;摸清了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饵料效应、避敌效应、趋礁效应和阴影效应;掌握了人工鱼礁对浅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效应机制。
五是初步建立了浅海养殖环境综合修复新技术。项目以大亚湾大鹏澳海水综合养殖区、白沙湾海水综合养殖区为研究示范区,针对鱼类网养殖和贝类吊养两类浅海养殖自身污染与养殖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采用养殖自身污染的源头控制的养殖容量评估技术与退化养殖生态环境“生物-物理-化学”综合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化研究方案,取得了重要新成果。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亚热带浅海养殖生态环境“自身污染”预警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综合分级评价方法,构建了两种养殖容量评估模型,改进了浅海养殖环境生物综合调控与修复技术模式;创新了网箱养殖环境物理修复技术。
六是突破了龙须菜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针对我国龙须菜加工品种单一、原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的现状,开展了龙须菜高值化利用新技术研究。通过研究,突破了琼胶糖制备新技术,创新了藻渣膳食纤维2种食品添加剂生产新工艺,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全面提升我国对龙须菜藻类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促进我国海水藻类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对其他海藻加工行业产品链的升级改造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七是罗非鱼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预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项目率先探明了罗非鱼养殖环境和鱼体中存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确立了罗非鱼养殖水域中沙门氏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香港海鸥形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安全限量,建立了罗非鱼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预警示范区。该技术的突破,为养殖产品安全预警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填补了我国在养殖水产品食源致病微生物预警领域研究的空白,将有力促进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八是完成了深水网箱水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项目以建立深水网箱工程力学系统理论,支撑深水网箱设计与制造的科学性为目标,在国内首次完成了深水网箱现场工况受力测试,获取了网箱实体在不同流速、网目大小条件下锚绳受力的重要数据,为深水网箱的理论研究与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系统构建出深水网箱在海洋动力因素作用下的数学模型,自主开发出波浪作用下网箱浮架和水流作用下网衣系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开展了网箱浮架系统在波浪作用下的波浪力、锚绳力和运动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掌握了不同波况条件下浮架水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波浪与浮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不同配重、流速条件下针对网衣受力、运动及变形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网衣在水流作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将对我国深水网箱工程设计及网箱养殖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九是杂色鲍综合防治技术取得新突破。针对杂色鲍肌肉萎缩症等重大病害,开展了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患肌肉萎缩症的鲍中分离了哈维氏弧菌,建立了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了病原菌毒力学,建立了一套LAMP快速检测技术;筛选出1种针对“肌肉萎缩症”的防治药物和促进鲍生长及免疫的2种免疫增强剂;选育出1种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抗病、抗逆性强的杂色鲍新品系。
十是编制完成了《南海鱼类检索》专著。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报道并结合补充调查,按照新的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编制完成南海2000种鱼类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合并了45个有效种,订正188种,新增加10个科、40个属和105种,补充了发光鱼类的彩色图谱图解,增加以前相关文献中没有提及的鱼类的体色和斑纹的描述。该专著成果丰富了南海鱼类分类基础理论和实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