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组织河北省渔政处、河北省水产研究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承担的“渤海牙鲆及梭子蟹标志实验性增殖放流”项目和农业部财政项目“鲆鲽类增殖放流对野生种群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子课题“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项目进行了放流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并进行了阶段性现场验收。验收组还邀请了部分北戴河区人大代表和渔民代表参加了验收活动。
验收组领导和专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于清海副站长有关苗种培育、放流事项安排等情况汇报,查阅了项目计划实施方案、任务书和育苗原始记录,并对亲鱼培育、苗种培育、放流地点、放流水质、当日海况等进行了现场查证,对放流苗种进行了抽袋取样检查,统计放流数量。经现场实测,到7月2日,共放流全长3.0cm以上的牙鲆健康合格苗种618304尾;放流全长2.0-3.5cm的牙鲆健康合格苗种739728尾。合计放流牙鲆苗种135.8万尾,超额完成了第一阶段牙鲆放流任务。按照计划本年度还将放流5.0cm 牙鲆苗种65万尾和8.0cm牙鲆苗种 16万尾。
放流地点选择在北戴河金山嘴附近海域,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法,装船运到选定海域,进行放流。放流过程中,海况良好,天气适宜,海区水温21-22℃,十分适合牙鲆放流工作的进行。第一阶段放流工作在各级领导、专家、及人大代表、渔民代表的监督下顺利完成,为评估增殖放流效果,便于进行跟踪、监测和研究,科研人员对部分增殖放流的牙鲆做了分子标记,并预留部分牙鲆苗种分别培育至5.0cm 和8.0cm后再进行放流。
此次放流也是北戴河站配合农业部2010年度全国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通过本项增殖放流研究增加渤海渔业资源,摸清渤海牙鲆放流后的增殖效果,探讨人工放流牙鲆的生活习性,评估放流牙鲆对放流海区野生种群与同生态位生物的影响,制定牙鲆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为全国放流增殖工作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