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黄海所在铁基金属有机框架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5-09-26 14:36:48  来源: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污染生态学团队在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Waterborne and dietary accumulation and toxicity of iro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in cladoceran Moina mongolica Dada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MOFs在环境修复、催化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但其生态安全性尚待系统评估。目前研究多集中于MOFs对单一生物个体的毒性效应,而关于其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规律及不同暴露途径对毒性贡献的认识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典型铁基MOF材料(Fe-MOF, MIL-88B(Fe))为研究对象,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为受试生物,系统比较了水相暴露与膳食暴露两种途径下该材料的生物累计特征与毒性效应。研究发现,Fe-MOF的生态毒性传递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在低浓度(0.1和1mg/L)下,藻类的存在减轻了Fe-MOF对蒙古裸腹溞关键生理功能(ATP生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合成及消化酶活性)的负面影响;而在高浓度(10mg/L)下,膳食暴露则表现出协同毒性效应,其生物累积量较水相暴露提高了44.6%。进一步通过高分辨率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高浓度暴露导致蒙古裸腹溞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和群落结构紊乱,且膳食暴露引起的微生态失调更为严重。转录组分析表明,膳食暴露还引起更显著的代谢通路扰动,尤其表现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外源化合物生物降解及消化功能相关通路上。这表明初级生产者(藻类)能够调节MOFs在食物链中的毒性传递,并在不同浓度下由保护作用转变为协同增毒效应。

铁基金属有机框架在蒙古裸腹溞中的累积与毒性效应

黄海所李以玲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夏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山东省海外优青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创新团队项目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9859

上一条:南海所牵头制定的全国首个四指马鲅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下一条:东海所“海洋牧场牡蛎礁构建技术”获评2025年度海洋牧场产业发展典型案例与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