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黑龙江所在“达氏鳇热应激损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8-19 14:34:10  来源:

由黑龙江所盐碱水域养殖品种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开展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热应激损伤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Chronic Heat Stress Cause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Tissue Injury in the Liver of Huso dauricus via Oxidative-Stress-Mediated Ferroptosis”发表于JCR 1区期刊《Antioxidants》。

达氏鳇作为我国黑龙江流域特有的珍稀物种,是最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之一,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随着鱼子酱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达氏鳇养殖区域不断向低纬度地区扩展,气候变暖导致的慢性热应激问题已成为制约全球鲟鳇鱼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研究团队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系统阐明了慢性热应激对达氏鳇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热应激导致达氏鳇肝细胞结构异常,表现为细胞排列不规则、高度肿胀、边界模糊并伴有空泡化;肝功能指标(总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发生显著改变,随着热胁迫时间的延长及温度的升高,呈现动态变化;热应激会加速诱发肝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和脂质的过渡积累;热胁迫下肝脏组织中"铁死亡"信号通路活跃度较高,表现为COX2蛋白表达上调、GPX4蛋白表达下调。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鲟鳇鱼健康养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为野生种群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研究获得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6)和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HSY202512Q)资助。

上一条:东海所制定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发布
下一条:南海所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渔业资源监测技术创新与示范”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