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珠江所在水产养殖环境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4-10 08:49:14  来源:珠江水产研究所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池塘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创新团队在养殖环境调控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论文“Influence of aquaculture practices on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pathogen abundance in pond ecosystems in South China”发表在《Water Research X》(JCR一区,IF=7.2),研究生牛树辉和李传龙为共同第一作者,龚望宝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45-2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3B0202040001)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No.2023TD62)等项目的资助。

广东作为我国水产养殖大省,池塘养殖作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每年为华南地区甚至全国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然而,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大量投入品的投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疾病频发,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备受关注。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取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共4个区域14个市共21个采样点63个养殖系统的水体和沉积物进行多次采样分析,揭示了养殖模式、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及病原菌的动态关系,为优化养殖管理和维护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微生物分布差异显著,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水体,且分布更均匀;水体微生物易受季节变化影响,而沉积物微生物受区域和季节的双重作用,水体和沉积物的菌群组成差异显著。水体微生物受养殖种类、养殖模式、铵态氮(NH₄⁺-N)、总氮(TN)、经纬度等影响显著。沉积物微生物主要与总氮、总磷(TP)和有机碳(OC)浓度相关。水中铵态氮浓度升高会显著增加病原菌的多样性;高氮环境促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增殖,而弧菌(Vibrio)、气单胞菌(Aeromonas)等病原菌丰度与养殖模式密切相关。沉积物中的病原菌相对丰度普遍高于水体,其中梭菌(Clostridium)、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等为主要类群。夏季(7月)水体病原菌丰度最低,但沉积物病原菌在3月达到峰值,可能与温度和水体交换频率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养殖实践中的放养密度和换水频率等因素也会对部分病原菌属的丰度产生显著影响。

本研究强调,水产养殖需转向“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将微生物群落健康纳入整体设计。未来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实时水质与病原菌监测系统,实现精准调控。本研究不仅为广东水产养殖的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高产养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roa.2025.100302


上一条:《海带 种藻和苗种》等7项国家标准审查会召开
下一条:东海所起草的《南极磷虾船上冷冻加工操作规程》地方标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