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南海所在蓝子鱼染色体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4-08 09:21:58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卵形鲳鲹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和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品种开发创新团队在蓝子鱼染色体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Chromosome-scale genomes of ec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abbitfish Siganus guttatus and Siganus oramin》和《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and annotation of the White-spotted spinefoot Siganus canaliculatus》为题发表在国际基因组学领域权威期刊《Genomics》(JCR二区,IF=3.4,冼霖助理研究员和黄小林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张殿昌研究员与李启业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国际科学数据共享领域知名期刊《Scientific Data》(JCR一区,IF=5.8,黄小林助理研究员和冼霖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张殿昌研究员与李潮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黄斑蓝子鱼和点斑蓝子鱼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采用Pacbio长读长测序、Hi-C染色质构象捕获测序、Iso-seq和RNA-seq等技术,对黄斑蓝子鱼和点斑蓝子鱼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组装,获得的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其中黄斑蓝子鱼基因组大小为547.39 Mb,点斑蓝子鱼基因组大小为642.4 Mb;结合从头预测、同源比对和转录组辅助等方法,对基因组进行了全面的注释,包括重复序列注释、非编码RNA预测和蛋白质编码基因预测;对两种蓝子鱼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并与其他鱼类物种进行了进化关系分析,以研究其食性和栖息地的进化适应机制。

本研究首次提供了高质量的蓝子鱼染色体水平基因组资源,为蓝子鱼的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和相关基础生物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获取的基因组信息将加速蓝子鱼的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应用,从而为培育优良品种助力。基因组数据可用于评估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导保护区的科学规划,为蓝子鱼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基因组资源将促进对蓝子鱼遗传分化机制、适应性进化和重要经济性状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这一成果为后续种群遗传学、保护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关键资源,有望推动蓝子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科学研究的进步。

本研究获得南锋专项农业农村部重大财政专项、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种业振兴项目资金(2022SBH00002)、深圳市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基础研究项目(JCYJ20170817103922921)、亚洲合作资金-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现代渔业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0036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2023TD93)等项目资助。


全文获取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875432500023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5-04844-w




上一条:黄海所在木质素芳香醚单体生物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下一条:黄海所研发的电子微生物生长分析仪通过第三方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