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全氟烷基物质的毒性效应及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04-09 14:14:57  来源: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机制与防控技术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了3篇全氟烷基物质(PFASs)相关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水产品中新污染物安全风险防控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全氟烷基物质(PFASs)是全球重点管控的一类新污染物,以水产品对其高蓄积特性所造成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尤为严峻。团队从免疫代谢的角度剖析了全氟辛酸(PFOA)对贝类免疫系统的毒性效应,发现PFOA的胁迫可改变贝类肠道的优势菌群组成,干扰胆汁酸等关键脂质代谢途径,影响肠屏障功能完整性,进而降低贝类的免疫防御功能。在此过程中,TLR/MyD88/NF-kB、PI3K-Akt-mTOR等免疫信号通路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针对养殖环境中PFASs与其它污染物普遍共存的现状,研究团队进一步评价了典型溶解性有机物腐殖酸(HA)存在下,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四溴双酚A(TBBPA)复合污染在贻贝中的蓄积、分布、清除动态和毒性效应。研究发现环境浓度的HA对复合污染物蓄积的影响具有浓度依赖性,HA降低了复合污染物的消除速率,增加其在贻贝中的残留风险,加剧了污染物对贻贝的毒性效应。

随后,该团队针对养殖水体中PFASs的引入可能导致的水产品安全风险,采用界面聚合策略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掺杂金属有机骨架纳米填料的复合纳滤膜,可高效去除水体中达到或超过环境浓度的PFASs。将纳滤膜用于水体中PFASs的分离,膜的水通量达到47.56 L·m–2·h–1·bar–1,对典型PFASs 的去除率超过95%(PFOS为 98.47%,PFOA为95.85%)。此技术为养殖水体中新污染物的减除提供了一种高效、绿色的技术手段。

菲律宾蛤仔中PFOA暴露后的主要免疫信号传递途径

HA对PFOS和TBBPA复合污染物在厚壳贻贝中蓄积和毒性的影响机制

一种用于分离全氟烷基物质的ZIF-L/PEI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应用

黄海水产研究所李风铃副研究员和硕士研究生龚秀琼为《Integrated evidence of transcriptional, metabolic,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changes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due to perfluorooctanoic acid-induced immunotoxicity》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谭志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耿倩倩助理研究员和硕士研究生邹亮为《Influence of humic acid on the bioaccumulation, elimination, and toxicity of PFOSand TBBPA co-exposure in Mytilus unguiculatus Valenciennes》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王旭研究员和黄海水产研究所谭志军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毕宇杰为《A novel ZIF-L/PEI thin film nanocompositemembrane for removing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from water: Enhanced retention and high flux》论文的第一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郭萌萌高级工程师和青岛科技大学王新萍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4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0MD087、ZR2020QD09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20TD71、20603022024012)和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ZKF202303)等项目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0341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1358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1727

上一条:南海所主持承担的2项团体标准通过专业标准技术审查
下一条:珠江所龟鳖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中华鳖性别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