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颉晓勇博士带领南海珍稀濒危水生保护动物研究中心中华鲎保护科研团队,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生物多样性》2023年31卷第5期公开发表研究论文《中国南海北部近海鲎资源调查及北部湾潮间带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联合培养硕士鲍虞园、李银康为共同第一作者,颉晓勇博士为通讯作者),其中鲎栖息地调查图片被选登当期封面。该研究成果填补了海南省鲎栖息地分布信息空白,丰富了中华鲎种群本底数据,为今后鲎资源保护和恢复行动的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鲎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科研、经济、生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以其血液为原材料制备内毒素检测的鲎试剂,全球用于制备鲎试剂的生物资源包括分布在中国东南沿岸的中华鲎和分布在美国西海岸的美洲鲎。面对全球内毒素检测市场巨大需求,中华鲎重要性堪比国家战略生物资源。近些年我国鲎资源急剧减少,当前中华鲎种群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种群规模、种群动态和分布范围是评估物种或种群状况的重要基础,识别适宜分布区域是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关键环节之一。北部湾海域被认为是现今中华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然而北部湾海域成鲎资源现状仍处于信息空白状态,种群基线信息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中国的鲎资源管理和保护行动。
近年来,南海所中华鲎保护团队持续开展成鲎资源与栖息地调查,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中国南海北部海域成鲎资源调查仅在北部湾及雷州半岛东部海域发现少量成鲎,表明北部湾中国近岸海域成鲎资源量已相当匮乏。该研究成鲎调查结果可以确认近年中国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鲎资源处于严重衰退状态,部分海域中华鲎种群自然分布几近消失,存在区域性灭绝风险,中华鲎资源科学保护已迫在眉睫。
(2)填补了海南省鲎栖息地分布信息空白。其中海南省儋州新盈、临高新英仅发现中华鲎,澄迈湾仅发现圆尾蝎鲎。
(3)研究发现最湿季均温和平均海表温度是影响幼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北部湾滨海湿地物种和生态面临多种多样且严重程度不一的人类活动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增加、天然栖息地衰退、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等状况。北部湾中国沿岸海域潮间带的幼鲎高适宜区占比18.39%,主要为北部湾广西沿岸海域、广东遂溪县沿岸海域和海南新英湾,建议尽快开展重点保护。
相关论文引用与链接:
鲍虞园,李银康,林吴颖,周志琴,肖晓波,颉晓勇(2023)中国南海北部鲎资源调查及北部湾潮间带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生物多样性,31,22407. doi: 10.17520/biods.2022407.
Bao YY, Li YK, Lin WY, Zhou ZQ, Xiao XB, Xie XY (202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rseshoe crabs in the offshore waters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ith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habitat distribution of Tachypleus tridentatus in Beibu Gulf. Biodiversity Science, 31, 22407. doi: 10.17520/biods.202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