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渔药临床试验中心(以下简称“长江所临床中心”)以恩诺沙星乳为受试药物,克氏原螯虾为靶动物,对恩诺沙星乳的药效、药动学、残留特征、膳食暴露风险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恩诺沙星乳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理学特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论文形式在环境类Top期刊《Chemosphere》(JCR1区,IF 8.943)和水产类国际学术期刊《Aquaculture Reports》(JCR1区,IF 3.385)在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均为刘永涛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艾晓辉研究员,长江所为第一单位。
长江所临床中心是我国第一家具有水产动物中药、化药临床试验资质的机构,具备兽药规范化研究和评价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恩诺沙星乳由长江所临床中心和山东鲁抗舍里乐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
长江所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恩诺沙星乳具有口服吸收快、维持有效浓度时间长和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高(F(%)=76.08%)等特点。通过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模型获得参数Cmax/MIC > 8和AUC/MIC > 125的基础上,长江所科研人员制定了恩诺沙星乳的给药方案,即5~10 mg/kg虾体重,1日1次,连用3天。通过口服和肌肉注射途径给药(单次)后,恩诺沙星转化为其主要代谢物环丙沙星的生物转化率低,分别为1.25%和3.56%(血淋巴)、0.71%和6.89%(肌肉)、1.04%和1.75%(肝胰腺)、0.65%和6.46%(鳃)(Liu et al., Aquaculture Reports, 2022)。
长江所科研人员通过3种给药途径(口服、注射和浸泡),多次给药的方式,研究了恩诺沙星乳在克氏原螯虾肌肉、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残留特征。结果显示,在不同给药途径中,恩诺沙星的残留浓度由高到低排序为肌肉注射途径、口服途径和浸泡途径;恩诺沙星在组织中的残留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肝胰腺、肌肉和鳃;恩诺沙星在克氏原螯虾肌肉、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T1/2)为4.84天~5.03天。采用风险商(RQ)和估计每日摄入量/每日允许摄入量(EDI/ADI)2种方法,评估了消费者食用含有恩诺沙星残留的克氏原螯虾可食组织的健康风险。RQ评估结果揭示,克氏原螯虾口服给药后,8天内消费者食用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俗称虾黄)和2天内食用克氏原螯虾的肌肉组织均存在高风险;克氏原螯虾肌肉注射给药后,20天内消费者食用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和8天内食用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均存在高风险;浸泡给药后,消费者食用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和肌肉则没有明显的副作用。EDI/ADI评估结果也显示,消费者食用多次口服、肌肉注射给药途径的克氏原螯虾的可食组织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EDI/ADI>10%),食用浸泡给药途径的高浓度组(10 mg/L 恩诺沙星乳)的克氏原螯虾可食组织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EDI/ADI>10%),而食用浸泡给药的低浓度组(5 mg/L 恩诺沙星乳)的克氏原螯虾可食组织引起的健康风险可忽略(EDI/ADI 10%)。休药期是控制药物残留、遏制膳食风险的关键措施。长江所科研人员采用欧盟WT 1.4休药期计算软件制定了口服恩诺沙星乳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休药期为43天 (1075 ℃ day),肌肉注射恩诺沙星乳的休药期为51天(1275 ℃ day ),浸泡给药的休药期为26天(650 ℃ day) (Liu et al., Chemosphere, 2022)。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子课题“水产品中危害物智能化前处理技术”(2019YFD0901701)和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虾-稻高效养殖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2019ABA077)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链接分别为:
1.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2.135657
2.https://doi.org/10.1016/j.aqrep.2021.1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