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黑龙江所“鲑鳟鱼细菌性冷水病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09-16 17:21:18  来源: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HSY201902Q/2019GH08)资助下,冷水性鱼类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李绍戊研究员等人开展的“鲑鳟鱼细菌性冷水病(BCWD)流行病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Phenotypic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Recovered from Diseased Salmonids in China”发表于美国微生物学会《Microbiology Spectrum》(JCR一区,影响因子7.171,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8/Spectrum.00330-21),该研究还得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Thomas P. Loch教授、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Pierre Nicolas博士的大力支持。

BCWD的病原为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该菌主要感染鲑科鱼类,给全球鲑鳟鱼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但是我国养殖鲑鳟BCWD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尚无报道。研究团队自2016年在黑龙江、辽宁、甘肃和青海等地区系统开展养殖鲑鳟BCWD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对嗜冷黄杆菌分离株的表型、基因型、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WD在我国养殖鲑鳟中普遍存在且危害严重。嗜冷黄杆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分为5种,其中ST12型(CC-ST10克隆型)为全球主要流行基因型,ST78型仅在北美洲的患病虹鳟中有报道,而ST355、ST356和ST357型仅在我国有发现;分离株的血清型包括Fd和FpT型两种,且血清型与宿主呈显著相关。人工感染试验证实,CN06(ST12型)和CN07(ST78型)株对虹鳟幼鱼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试验虹鳟表现出与BCWD一致的临床病征。此外,嗜冷黄杆菌分离株对恩诺沙星、氟甲喹和氨苄西林等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氟苯尼考等药物较为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养殖鲑鳟源嗜冷黄杆菌的病原学研究;未来,团队将继续围绕嗜冷黄杆菌的流行传播规律、致病机制、快速检测技术和免疫防控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期为鲑鳟BCWD的防控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上一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工厂化智能净水装备与高效养殖模式”课题中期检查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条:黄海水产研究所“活体对虾生长表型高精度测量系统和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