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发布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农办科〔2023〕15号),推介发布2023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水产类1项)、主导品种143个(水产类11个)、主推技术176项(水产类17项)。其中,中国水科院推荐的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深远海可移动式养殖工船船载舱养技术,大口黑鲈“优鲈3号”、长丰鲫、福瑞鲤2号等3个新品种,淡水池塘绿色养殖尾水治理技术、“以渔降盐治碱”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技术、稻渔生态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刺参陆基池塘设施化高效养殖技术、深远海可移动式养殖工船船载舱养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深远海网箱工程化养殖关键技术、新型绿色环保网箱养殖技术等8项技术入选。
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深远海可移动式养殖工船船载舱养技术”技术依托单位渔机所,创新大型养殖工船“船载舱养”新技术,构建鱼类集约化养殖新环境,创立世界深远海养殖新方法。创制了集约化舱室养殖新技术,研发了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并下水运营。
主导品种
大口黑鲈“优鲈3号”(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8)技术依托单位珠江所,该鱼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比“优鲈1号”提高17.1%。易驯化摄食人工饲料,驯食成功率平均提高10.3%。
长丰鲫(品种登记号:GS-04-001-2015)复合四倍体,技术依托单位长江所,该鱼鳞紧密,1,2龄分别比异育银鲫D系快25%-42%、16.7%-32.1%。遗传稳定;肉质细,有益脂肪酸含量24.2%,DHA含量10.3%。
“福瑞鲤2号”(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7)技术依托单位淡水中心,该鱼体型修长,苗种质量稳定。与同龄普通养殖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2.9%,成活率平均提高6.5%。
主推技术
“淡水池塘绿色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技术依托单位渔机所,解决池塘养殖水质恶化、尾水污染、品质下降等关键制约问题,应用该技术改造养殖场超1000家,技术辐射全国30%以上池塘;节水、减排50%以上,增效20%以上;多项技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以渔降盐治碱’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技术”技术依托单位东海所,拓展盐碱土地资源的渔业利用途径,提高盐碱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在甘肃、宁夏、内蒙、天津、河北、江苏、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地建立了30个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水产养殖示范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00余万亩。
“稻渔生态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技术依托单位淡水中心,该技术支撑建设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0个,先后在10省(市)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594.2万亩。在实现水稻稳产的基础上,实现了药肥减施,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了产品品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刺参陆基池塘设施化高效养殖技术”技术依托单位黄海所,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区推广应用,推广面积2.16万亩,刺参平均亩产达360.7kg,与普通池塘相比养殖效益提高50%以上具有设施化水平高、养殖高产稳产等优点,普及面广,推广潜力大。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技术依托单位黄海所,构建了循环水高效清洁的养殖系统,具有造价低、运行能耗低、运行平稳等显著特点。在全国建立推广基地30余家,推广面积66万平方米,累计新增销售额10亿余元,新增利润超3亿元。
“深远海网箱工程化养殖关键技术”技术依托单位南海所,集成深远海养殖的新设施、新装备、新技术,构建深远海高效养殖生产模式。从2004年至2022年在南海区推广应用大型网箱8000多只,在南海区建立了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基地。采用工程化养殖发展理念,构建深远海高效养殖生产模式。
“新型绿色环保网箱养殖技术”技术依托单位黄海所,解决了传统网箱养殖“白色污染”问题,提高了养殖设施的抗风浪能力,目前,已累计完成传统网箱升级改造近10万口,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十三五”以来,中国水科院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大口黑鲈、凡纳滨对虾、福瑞鲤、虹鳟等核心品种强化全产业链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制定细化推广方案并严格落实,虹鳟“水科1号”良种覆盖率大幅提升,亩产提高20%;黄鳝辐射带动养殖面积达到3万多亩,产值达6亿元,带动湖北千亿产业;凡纳滨对虾新品系的良种覆盖率达10%-20%,抗病抗逆效果明显。加强先进养殖技术集成推广,统筹兼顾养殖生产与环境保护,创新池塘的高效综合利用、绿色健康养殖和养殖尾水处理技术,集成以“控肥减药、精准管控”为核心的稻渔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建了稻—鱼、稻—虾、稻—蟹等渔农生态循环养殖、“以渔改碱”立体养殖等新模式,推动了宜渔水域合理利用。创建了虾蟹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和对虾工厂化养殖等绿色养殖模式,奠定了我国在虾蟹养殖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
下一步,中国水科院将通过“一所一品一业”设计,进一步落实以品种为主导,加强全产业链研发,重点打造优势品种、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装备等物化成果的推广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