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扶贫工程现场观摩活动在甘肃景泰县举行
2017-09-01 09:45:44  来源:院机关

8月31日,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农牧厅和白银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共景泰县委、景泰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扶贫工程现场观摩暨战略研讨会在甘肃景泰举行。中国科学院曹文宣院士、农业部渔业渔政局副局长李书民、中国水科院院长崔利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张文、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区域开发处处长崔泽民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种植业司有关专家领导,甘肃省农牧厅、财政厅、科技厅、水利厅有关领导,白银市市委、市政府领导、景泰县各部门领导,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原晓东、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北京师范大学顾卫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小京研究员等专家出席了活动。

本次活动在观摩两个渔农综合示范点后举行了现场推进会和研讨。景泰县介绍了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的情况。李书民副局长在讲话中对水科院在景泰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做出的贡献表示赞赏,对景泰县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他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碱致贫、因碱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突出,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路径,渔业渔政局也把“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作为精准扶贫六大行动之一,目的就是走出一条具有产业特色和地域特点、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渔业扶贫开发道路。李书民副局长强调,下一步要做好4项工作:一是着重推进盐碱渔农综合开发,落实脱贫攻坚要求;二是紧密依靠科技力量,加强技术攻关与平台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快现代盐碱渔业建设;四是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做好成果推介宣传。

崔利锋院长表示,中国水科院在90年代起就致力于盐碱地的改良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盐碱地治理关键技术,近年来又提出了“以渔降盐、以渔治碱”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在甘肃、河北等多个地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中国水科院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把“渔农复合种养技术与新生产体系构建”作为全院“十三五”时期13项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之一,组织全院及院外相关研究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建立水产养殖和农作物种植共生互利的生产系统,构建环境和谐、效益良好、质量安全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特别是在景泰,按照“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举、治理盐碱”的技术思路,实现了次生盐碱地的退碱还田,凡纳滨对虾、金鳟、虹鳟、黄金鲫、俄罗斯鲟等一批养殖品种养殖试验取得成功。下一步,中国水科院将继续加大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力度,为景泰县以渔治碱、发展渔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逐步扩大景泰县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面积,使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成为景泰县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中国水科院将同时总结推广景泰县的先进经验,帮助更多地区推进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工作。

活动上,崔利锋院长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授牌,有关领导向渔民赠送了盐碱地养殖技术资料。活动中进行了盐碱渔业养殖户与技术人员培训,共培训养殖户及技术人员数十人。

活动同期举行了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战略研讨会,中国水科院东海所来琦芳研究员介绍了盐碱渔农综合利用扶贫重大工程技术现状与趋势。与会领导和专家就景泰县发展渔农综合利用工作进行了集中研讨,对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重点专项建议进行了专家论证。经过与会专家充分论证,专项建议立足渔农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目标,梳理、归纳出盐碱渔业资源高效利用、盐碱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盐碱地水产养殖标准化体系构建等研究中的共性技术问题,明确盐碱地渔业的主攻方向和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合理,总体方案可行。专家组建议修改完善后,尽快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申请立项。

来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所的专家,以及院有关部门同志,景泰县有关部门同志共150多人参加了活动。

我国盐碱地资源总量约为9913万公顷,遍及我国19个省、市和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内陆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带。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壤沙漠化、盐渍化严重,难以进行农作物种植,大部分处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盐碱水土类型复杂,离子组成多变,如何治理和减缓土地的盐碱化,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在盐碱土治理过程中,伴生了星罗棋布的灌溉盐碱渗出水面。由于这些灌溉盐碱渗出水含盐量高,不适宜直接排入河道中,如何利用这些灌溉盐碱渗出水,解决盐碱水的出路问题成了盐碱地生态治理过程中与改土并重的关键技术问题。

中国水科院东海所的科技人员总结20多年盐碱水养殖技术研发经验,结合盐碱地治理关键技术,近年提出了“以渔降盐、以渔治碱”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解决盐碱水的出路问题,在河北、江苏、宁夏、甘肃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以渔降盐、以渔治碱”运用“盐随水来,亦随水去”原理,将盐碱随水定向迁移,在降低土壤盐碱程度的同时,将盐碱水汇入低洼池塘进行渔业开发利用。“以渔降盐、以渔治碱”将盐碱水土合并成为一个生态系统,构建良性的循环体系,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耐盐碱性能,根据盐碱水质类型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进行盐碱水养殖,将盐碱水变废为宝,同时又将水产养殖产生的底泥腐殖质改良土壤养分结构,由此衍生出的池-田相间土地利用形态、以及高附加值的鱼、虾、果、蔬、禽、花卉一体化综合利用模式,促进实现盐碱地渔、农、观光产业的协调发展。

渔农复合种养将水产养殖与传统种植业结合起来,利用不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特点,实现种养结合、互利共生,兼顾了生产方式改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多重需求,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同时,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多种模式,开展渔农复合种养示范推广,重点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和甘肃景泰开展渔农综合利用示范,总结经验,打造样板,逐步推广,为充分发挥渔农综合利用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生态环境保护、农渔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上一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召开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
下一条:淡水中心承办商务部首期“发展中国家水产品贸易与市场开发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