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中国水产有限公司、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完成人:黄洪亮、陈雪忠、朱国平、冷凯良、李灵智、许柳雄、张衡、左涛、刘志东、王新良、李桥、贾明秀
成果简介:南极磷虾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单一物种,资源量达10亿吨,是人类巨大的蛋白储库,也是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项目实施前南极磷虾资源开发被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对其资源状况未知、渔场分布不明、捕捞和加工技术几乎空白。1984年起项目围绕上述问题,持续开展了专项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使我国南极磷虾开发从无到有,并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南极磷虾渔业开发主要决策国之一。主要技术创新如下:
⑴创建了高海况南极磷虾资源调查评估方法,揭示了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精确评估了重点海域资源现存量,为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①突破了多参数同步调查、声学数据强干扰信号消除等多项技术,创建了南极磷虾资源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②通过持续34年共39个航次的专项调查,累计调查面积872.12万km2,阐明了环南极的资源时空分布和垂直移动规律。③基于渔业声学、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准确评估了重点海域资源现存量为1.15亿吨。
⑵创新了南极磷虾渔海况遥感信息融合、集成与应用技术,创建了渔场渔情速预报系统,成为南极渔业的技术保障。①构建了长时间序列,集资源、环境、捕捞等多学科综合数据库,数据量312.65万条、12.29TB。②研发了环境信息获取、多源融合与特征提取技术,建立了海温次表层重构算法,为渔场渔情准确分析提供了近实时数据。③阐明了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首创基于多环境因子的贝叶斯概率渔场预报模型,研发出业务化运行的渔场渔情速预报系统,预报准确率达72%。
⑶创新了全天时南极磷虾拖网捕捞关键装备和技术,突破了制约我国商业性开发的技术瓶颈,捕捞效率在同类作业方式中居国际领先水平。①研制了中空压力自调型双曲面大展弦比拖网网板,提高了0-250米低拖速条件下网板水平扩张效率与稳定性。②研发出DH 256型全对称4片式南极磷虾拖网,能耗降低10~15 %,日均捕捞产量比国外同类捕捞船高12.53%,捕捞效率在同类作业方式中达国际领先水平。③创新了生态友好型捕捞技术,降低了非目标生物兼捕,促进了南极生物资源的生态保护,确保我国南极磷虾入渔申请通过率100%。
⑷ 阐明了南极磷虾特定组分的基础特性,突破了加工利用、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了相关产品并拓展了应用领域,推动了我国南极磷虾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①解析了南极磷虾青素结构特征和磷虾油中砷的赋存形态并建立相应的分析方法,为磷虾特定组分和品质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②创新了磷虾蛋白功能特性改善和磷脂富集关键技术,磷脂富集率达50.19 %,开发了磷虾食品和特种饲料等产品,实现了南极磷虾产业链的拓展。
项目共发表论文85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专利16件(发明专利12件),软件著作权10项,制订规范1项,成果推广应用至我国全部磷虾捕捞船,近5年累计新增销售额 152380.7 万元,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重大。总体居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