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石连玉、李池陶、李迎宏、贾智英、杜海清、胡雪松、葛彦龙、尚梅、王世会、张秋军、马波、白庆利、沈俊宝、刘明华、毛崇林
成果简介:本项目利用大头鲤的易捕性、黑龙江抗逆和散鳞镜快速生长特性, 通过鲤鱼的种质再塑技术,进行复合杂交[(大头鲤♀×散鳞镜鲤♂)♀×(黑龙江鲤♀×散鳞镜鲤♂)♂]后代♀再与大头鲤♂回交,获得集易捕、抗逆生长快等新种质于一体的鲤鱼选育基础群体。以起捕率、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性状为选育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历经6代系统强化选育,获得一个鲤鱼新品种“易捕鲤”。经室内模拟测试、大水面和池塘养殖捕捞试验以及生产单位增殖捕捞效果证明新品种达到了预期选育指标,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新品种审定,证书登记号:GS-01-002-2014。制定了品种种质、繁殖制种技术、养殖(增殖)技术、种质资源保种技术等标准,进行易捕鲤亲本保存、苗种扩繁和养殖(增殖)等实际应用。2011-2017年共繁育易捕鲤水花、夏花2.81亿尾;推广面积43.23万亩;增加产量2056.28吨;新增产值4476.8万元;新增利润1212.9万元。
技术特点:易捕鲤多活动于水面中上层,具有高起捕的优良特性,试验测试结果显示:在水深一米、两网的起捕率,一龄鱼为93.41%,较黑龙江鲤和松浦镜鲤分别高113.42%和38.74%;二龄鱼为96.49%,较黑龙江鲤、松浦镜鲤和松荷鲤高96.73%、56.06%和71.29%。适宜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可控水体内养殖(增殖)。
学术水平:易捕鲤是通过种质再塑技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选育出的鲤鱼新品种,为原创性技术,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
创新性:利用种质再塑技术,通过复合杂交、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系统选育获得集易捕捞、抗逆与快速生长等于一体的鲤鱼新品种。开创我国以改变鱼类行为生物学特性为目标的鱼类新品种选育技术。解决了大水面因难以捕获,而降低鲤鱼捕捞产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