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动态 | 领导讲话及工作汇报 | 光荣册 | 亮点工作 | 贯彻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组织机构>>水科专题>>2006-2016十年工作会议>>亮点工作>>正文
 

强化激励创新,专利工作成效显著
2017-03-22 11:28   审核人:

2016-1-28

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通过经费支持、专利费用减免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全院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了知识产权运用,为现代渔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利申请、授权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全院共申报专利2444项,其中发明专利1466项;获专利授权2095项,其中发明专利1048项。专利授权数量呈逐年提高态势,年均授权增量率均保持在40%以上。据最新统计,2015年全院新申请专利468项,获得授权专利411项,专利申请数及授权数均达到历年最高。专利申请质量也有显著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是“十一五”时期的6.5倍,发明专利授权率达到了70%以上。在国际专利的申请上也开展了一些创新探索, “十二五”期间共有9项专利通过PCT体系递交了国际申请,东海所“刚柔结合装配的锥体网箱箱体构建方法”专利已经通过国际审查,进入国家阶段。专利申报领域呈现多样化,随着全院在专利申请领域的重点布局,将形成更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推动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

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为我院重大成果产出提供有力保障。黄海所生物技术创新团队的重大成果“海水鲆鲽鱼类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创制技术建立与应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成果依托“提高半滑舌鳎养殖苗种雌鱼比例的方法”等多个专利,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创制出高产抗病和全雌良种,推动了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发展。东海所捕捞与渔业工程创新团队持有的发明专利“耐磨节能聚乙烯网”荣获201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得到的低成本高强高韧耐磨新材料为渔网具节能降耗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专利转化力度加大,合作模式多样。全院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途径,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专利实施许可等多种模式,大力推进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进程。黑龙江所“鲟科鱼类泥质水体繁育装置”和“泥质水体中鲟鱼孵育方法” 2项发明专利技术以231万元的交易价格转让给新疆伊河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利用专利技术追加投资扩大了生产;黄海所“中国对虾多性状育种制定选择指数方法”以技术作价的方式实现参股投资,技术作价150万元;淡水中心4项发明专利拟授权上市公司武昌鱼股份实施,推动武昌鱼现代精品园建设,受到企业一致好评;南海所围绕“罗非鱼加工现代化”的三项核心专利已在广东、广西等多家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化实施,至2015年底,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获利润8950多万元。“十二五”期间,全院的专利应用范围广泛,产业化价值显著提升。

专利管理体系和人才队伍逐步建全。院所两级均已制定专利管理制度,设置了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加强专利管理。在全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院专利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专利权专家评价制度,探索重大项目专利专员制度,调整专利考核激励指标的权重,逐步实现专利科学管理,全院专利工作步入了“量质并重”新阶段。

今年,国家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为我国专利技术运营提供了催化剂。面向“十三五”,我院知识产权工作将按照“激励创新、规范管理、强化运用”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现代渔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中国-西安博达软件 邮政编码: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 备案序号:陕ICP备1234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