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国内渔业>>正文

我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投产
2017-11-29 16:10:06  来源:中国渔业报

最近,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制出了一种爱德华氏菌活疫苗,这种疫苗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就是说,以后水产养殖可能会彻底远离抗生素,从根本上解决鱼类药物残留问题。该疫苗产品现已正式投产,将逐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已经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害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达30%,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百亿元。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带领的科研团队从源头入手,通过自主开发鱼类疫苗代替抗生素,为从根本上解决鱼类药物残留问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弱毒疫苗,它填补了我国海水鱼类疫苗空白,突破了我国水产疫苗产业化开发的技术瓶颈,将推动并建立以免疫防治为核心的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新模式。


2006年,影响大半个中国的“多宝鱼事件”暴发,多宝鱼体内检测出违禁农兽药残留。为了控制多发的细菌性病害,使用抗生素一直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抗生素的超标使用,不仅带来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患。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在欧美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鱼类疫苗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因为疫苗的使用,三文鱼成了挪威最健康的动物。而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始终没有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


“要想在产业应用上有所创新,必须基础研究先行,突破关键技术。”张元兴说,由爱德华氏菌病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病害,由于该病原菌寄生在宿主胞内,药物治疗效果差,又有可能连锁性地引起药物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


科研团队成功分离鉴定出了高致病性菌株EIB202。但爱德华氏菌和鳗弧菌不一样,它的毒力调控网络非常复杂,国际上还未对此有过深入研究,要想构建减毒活菌体,更是难上加难。经过5年左右的摸索,团队成功解析了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并根据病原基因组的特征,从众多菌株中最后精准筛选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制成疫苗候选株。


历经10余年的努力,团队突破疫苗制备、安全性评价、免疫保护力评价、质量标准、疫苗使用规范等多种关键技术,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实验证实,该疫苗产品在规模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接种该疫苗的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抵御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可达70%以上。


“疫苗研究成果要想走出实验室,走向养殖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应用推广,必须打通这条产业链。”张元兴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水动物疫苗研发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疫苗开发分为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开发阶段,在产业开发阶段,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且短时间内基本没有实际回报。特别是产品临床试验和药证申报阶段,由于没有先例,国家对此没有明确的规程和标准。“最后一公里”的路上,开发团队只能自行摸索。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开发团队根据海洋动物养殖实验室的环境温控、海水制备、管道布局、废水排放及用电安全等要求建临床前研究平台,为了通过实验评审后的复审,团队硬着头皮,自费几十万元,对山东烟台的一个养殖场进行改造。复检机构考察后,发现养殖场的负压条件不达标,不符合复检的要求,而找遍全国就没有达到这种要求的实验基地。


幸运的是,疫苗知识产权转让单位——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听到这个消息后,配合张元兴团队在企业里建设了一套复检实验系统。系统改造3个月,实际运行3个月,疫苗顺利通过复检。


爱德华氏菌活疫苗的开发成功填补了我国的科研空白,突破了我国水产疫苗产业化开发的技术瓶颈。现在,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已发起其他鱼类疫苗的研究,这意味着,继多宝鱼疫苗后,诸如三文鱼疫苗、石斑鱼疫苗也将出现,而且都属于“中国专利”。


尽管如此,中国对鱼类疫苗的研发和使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疫苗研究成果要想走出实验室,走向养殖场,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另外,由于水产疫苗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没有规范和标准可遵循,因此,后期我国还急需建立鱼类疫苗的中国标准。


虽然前路漫漫,但是,我们希望鱼类疫苗可以早日实现普及,不仅让我们的餐桌更安全,也让中国从水产养殖大国变成水产出口大国。

 

 

上一条:农业部公布长江流域率先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名录
下一条: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