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信息>>图片新闻>>正文

[回顾十二五]狠抓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提升科技创新高度
2016-01-27 00:00:00  来源:

“十二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改革逐步推进,科研项目以及经费管理要求逐步提高,行业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积极探索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机制,继续强化全院一盘棋,组织协调谋划并争取重大科技项目,以重点科研任务管理为抓手,提高科研产出质量,进一步推动了全院科技创新工作。

科研项目层次与支持力度有效提升。新上各类项目(课题)4700多项,合同经费25.2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5.78亿元、省部级项目经费12.31亿元。“十二五”经费数比“十一五”增加87%。成功争取到全院第3个973项目和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研究类别和学科领域分布得到优化,实现了国家重大计划课题承担主体的院所全覆盖。

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同步跨越。全院以第一完成单位牵头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9项次,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3项次。整体而言,我院“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成果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海水鲆鲽鱼类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创制技术建立与应用”、“鲤优良品种选育技术与产业化”2项荣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代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最高水平。首次在《自然遗传》上发表论文2篇,填补了我院空白。

重大科研进展亮点纷呈。“十二五”,全院狠抓重大科研任务管理,努力提升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质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一是南极磷虾开发利用研究取得显著突破,初步掌握了不同作业季节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和密度特征,自主研发了南极磷虾专用拖网和浅表层水平扩张网板并进行海上生产试验,成功研制磷虾脱壳加工专用设备;连续开展大规模南海渔业资源调查并发现新渔场,获得了南海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大量数据,系统评估了鸢乌贼和中层鱼等经济物种资源量和年可捕量;珍稀特有物种保护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华鲟、达氏鲟实现全人工繁殖,鼋和川陕哲罗鲑人工繁殖成功;系统开展了我国近海海区、河口和淡水流域资源评估和养护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建立了增殖放流生态容量模型,科学评估了增殖放流对天然资源的贡献率。

二是重要养殖品种基因组解析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完成鲤鱼、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序列精确解析和注释,绘制全球鲤鱼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筛选出半滑舌鳎性别决定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展了鲤鱼肌间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采用人工诱变技术成功获得1个肌间刺突变系,为开展经济性状遗传机制解析和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系统构建家系选育、杂交育种、性别控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相结合的良种选育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涵盖鱼虾蟹贝藻共14种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水产动物新品种。
  

三是贝藻综合养殖和生态工程化池塘养殖取得突破,成功构建长江刀鲚生态养殖模式并率先批量生产,斑节对虾、拟穴青蟹等一批特色经济品种人工繁育进展显著;草鱼、鳜鱼、虹鳟、大鲵等系列疫苗研制与实用化整体突破,成功建立我国首个水生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定量模型,自主研发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和生产批准文号;鲟鱼、罗非鱼加工技术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四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艘电力推进拖网渔船,突破深水网箱养殖系统工程技术并研制完成全新一代“六三”型深水网箱,研发的铜合金拉伸网和模块化网箱成功应用于生态围栏养殖工程;研发成功一批水产养殖智能控制装备,构建了基于实时监控和精准投喂的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并规模化推广应用,牵头应用物联网和智能专家系统技术构建完成覆盖21个省(区)、百余县(市)、1700多家企业的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


上一条:张桃林副部长出席水科院工作会议强调:聚焦产业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引领能力
下一条:[回顾十二五]构建特色科技平台体系 打造渔业创新驱动发展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