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池塘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创新团队在养殖环境调控牛蛙蝌蚪肠道健康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论文“Enhanced gut damage and microbial imbalance in bullfrog tadpoles (Lithobates catesbeiana) exposed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under high-temperature conditions”发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JCR一区,IF2024=7.6),硕士研究生王志龙为第一作者,龚望宝研究员和夏耘特聘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24005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No.2023TD62)、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3B0202040001)等项目资助。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而气候变暖可能进一步放大其生态风险。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蝌蚪因其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是评估环境污染物影响的理想生物模型。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分析、多种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微生物组学方法,系统评估不同温度条件下,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对牛蛙蝌蚪的毒性效应。实验设置25℃和32℃两组温度,蝌蚪分别暴露于0(对照)、100和1000 μg/L的PS-MPs中28天。
研究结果显示,在32℃条件下,PS-MPs暴露导致蝌蚪肠道内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相关酶活性水平显著升高。肠道组织学分析发现,高温与高浓度PS-MPs联合作用会严重破坏肠道上皮结构,并激活促炎因子基因表达。此外,肠道菌群分析显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的丰度随PS-MPs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升高,与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在高温条件下,PS-MPs暴露进一步导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环境加剧了PS-MPs暴露的负面影响,导致牛蛙蝌蚪肠组织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因素。另外,鲸杆菌属的分布可能在抵抗污染物胁迫中扮演特殊角色。
本研究揭示了高温环境会放大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鲸杆菌属的富集现象为理解生物应对复合污染的适应性提供了新线索。研究成果不仅为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制定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保护策略指明了方向。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阐明温度增强微塑料毒性的潜在机制,阐明在复合胁迫下观察到的鲸杆菌属富集的功能性意义,并评估不同类型微塑料的长期生态后果及影响,为其他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5.126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