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正文

南海所《南海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8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9-02-27 16:11:50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颁布了2018年度院科技进步奖的通知,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南海水产研究所榜上有名,由陈丕茂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南海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荣获2018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成果由南海所、汕头大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和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共同完成。针对南海发展海洋牧场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从国家和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项目系统研发和创建了南海海洋牧场关键技术体系,推动和引领了南海海洋牧场技术发展,在南海普遍推广应用,支撑建立南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个、省级示范区3个。至2017年底,南海已建成海洋牧场74个、面积268.6平方公里,资源密度提高3.1倍~24.4倍,产出投入比2.7~23.0倍,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海洋牧场生境修复新技术。首创海洋牧场工程材料寿命和环境适用性预测模型,揭示8种材料耐蚀性能和析出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24种材料生物适应性筛选与验证方法,优选2种材料大规模应用。创建适合南海淤泥质、沙质和岩石质等地质地貌类型的海洋牧场地形地质快速勘测技术,首次确定南海适宜建设海洋牧场的海底生境基本条件参数。建立南海海洋牧场底层、中上层生境构建与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研发海底生境新构件6种并确定各在5种不同底质上受5种因素影响的抗滑抗倾安全参数,解析8种中上层生境构件的鱼类聚栖效能,阐明18种不同间距组合构件的生态调控功能,优化设计适合南海特点及12级以上台风等极端海况的构件单体、群体和功能区配置,性能优越,使用寿命30年以上,节约建设成本3.89%~5.79%,流场效应提高23%,食物网效率提高13.5%、碳汇能力提高4.0%、营养冗余程度降低12.1‰。

二是建立海洋牧场生物增殖新模式。研发基于“最优增殖品种、最佳增殖数量和最适增殖方式评估模型”和“海洋牧场增殖效果统计量评估模型”的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新模式,创新形成南海海洋牧场鱼虾贝藻立体增殖新模式,首创“声频-饵诱”等海洋牧场生物驯化控收新技术。

三是建立海洋牧场效果评估新方法。创立“生境构件的投放布局误差及沉降率测量、投放不同年限生境构件的抗压强度衰减率及耐久性寿命预测”的海洋牧场生境构建效果定量评估方法,形成“无线自动设备监测评价-环境采样评价-网具探捕评估-渔业声学评估-卫星遥感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综合评价法,突破海洋牧场效果定量评估的技术难题。

四是系统集成6项共性技术,制定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建立南海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水平管理指标体系和特色示范区。

五是该成果获得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和2017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海洋牧场综合利用突出贡献奖”。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76篇(SCI、EI 17篇),授权专利33项(发明7项)、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技术标准14项、管理规定3项,编制海洋牧场规划13项、实施方案37项。培养硕博士50名,技术培训1000多人次。2009~2017年,南海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及生态服务效益增值达412.46亿元。

上一条:渔机所“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形成生物絮团的方法”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下一条:珠江所承担的3项广东省渔港建设和渔业发展专项技术推广项目通过会议验收